- 趋风
qū fēng
1.亦作“趍风”。 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见 楚子 ,必下,免胄而趋风。”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是故 虞卿 一言,而 秦 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宋 张耒 《答林学士启》:“ 耒 , 淮 楚 晚进,场屋后来,辱登门墻,尝备官属,当趋风於末座,乃首贄於长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双缢庙》:“縞袂趋风,匹夫之志难夺;红颜赴义,匹妇之谅可悲。” 2.引申指瞻仰风采。 宋 曾巩 《越州贺提刑夏倚状》:“ 巩 於此备官,云初託庇,喜趋风之甚邇,谅考履之惟和。” 3.闻风而来。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4.引申指追随仿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碣》:“ 碣 有异才,尝草创诗律,於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明 汤显祖 《与许仰亭吏部书》:“太学趍风之后,音徽邈绵,南国多年,山川映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见朋辈中钻研古书,不工制艺者,遇稍解风雅之主司,多以二三场殫洽见收;而一二揣摩时尚,趋风乘沫之士,迄老死不获知遇。”
- 趋驰
qū chí
1.奔忙;奔走。唐 元稹 《韩克从太子通事舍人制》:“勑前 河中府 参军 韩克从 :闻尔之齿长矣,而犹趋驰冉冉,其何以堪?” 郭沫若 《蜩螗集·<松崖山市>诗序》:“劳劳行役咸为生活趋驰,亦颇具不屈之意。” 2.指交往。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佐郡 浙江 西,病闲絶趋驰。” 3.供驱使。 唐 郭湜 《高力士传》:“ 辅国 趋驰末品,小了纤人,一承攀附之恩,致位云霄之上。” 唐 皮日休 《三宿神景宫》诗:“明发作此事,岂復甘趋驰。” 4.奔走效劳的机会。指任职。 南朝 宋 鲍照 《谢随恩被原疏》:“小得趋驰,星驾登路。”
- 趋陪
qū péi
趋承陪侍。
- 趋重
qū zhòng
偏重;着重。《洪秀全演义》第二一回:“将来天下大势,必趋重海权。” 蔡元培 《三十五年中国之新文化》三:“其他各大学所研究的,大抵趋重于中外社会现状与其趋势。”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此后 北京 青年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
- 隙趋
xì qū
比喻投机、钻营。
- 趋迎
qū yíng
1.向前迎接;应接。 2.奉承;讨好。
- 风趋
fēng qū
纷纷趋附;纷纷归向。《旧唐书·令狐楚传》:“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羣邪云集。”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且两京常调,五千餘人,书判之流,亦有硕学之辈,莫不风趋 洛邑 ,雾委 咸京 。” 清 吴敏树 《记钞本震川文后》:“盖世常习於已成,风趋於众慕,而当其人之时,未有不忽且笑者也。”
- 龙趋
lóng qū
如龙奔趋。形容迅疾。
- 趋令
qū lìng
谓遵行法令。
- 趋阙
qū quē
趋赴朝廷;奔赴京城。
- 趋拜
qū bài
趋走拜谒。 亦泛指请安、问候时所行礼节。
- 趋过
qū guò
1.快步走过。表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姜 怒, 公子偃 、 公子鉏 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妃初出,上无聊,中官趋过者,或笞挞之。” 2.苟且度过。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晋武帝 趋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
- 拜趋
bài qū
谓周旋侍奉于尊长左右。
- 避趋
bì qū
离开与接近;避退与向前。
- 趋进
qū jìn
1.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2.谓为擢官而奔走钻营。
- 趋趋
qū qū
1.即促织。今谓蛐蛐。 2.犹促促。急匆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