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赭污
zhě wū
《汉书·张敞传》:“ 长安 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 上以问 敞 , 敞 以为可禁。 敞 既视事,求问 长安 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閭里以为长者。 敞 皆召见责问,因貰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 敞 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閭閲出者,污赭輒收缚之,一旦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餘发,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后以“赭污”指捕捉盗贼的权术。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不待赭污之权,而姦渠必翦。”
- 赭颜
zhě yán
因酒醉而脸红。
- 赭沫
zhě mò
指骏马所流的赭色唾沫。 语本《史记·乐书》:“ 太一 贡兮天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宋 范镇 《大报天赋》:“迺有变觡共觝之兽,赤汗赭沫之駟。”
- 赭衣满道
zhě yī mǎn dào
zhě yī mǎn dào 成语解释: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穿囚服的人很多,充满了道路。
- 赭顔
zhě yán
1.因酒醉而脸红。唐 李贺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送客饮别酒,千觴无赭颜。” 2.指年轻人。因脸色红润,故称。 明 袁宏道 《乙巳元日》诗:“皓首赭颜俱入市,碧芽新鸟又成村。”
- 赭衣塞路
zhě yī sè lù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 形容罪犯很多。
- 赭衣
zhě yī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2.指囚犯,罪人。
- 赭山
zhě shān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唐 柳宗元 《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
- 赭褐
zhě hè
栗壳色。
- 赭魁
zhě kuí
草名。 有汁赤如赭,可染色。
- 赭服
zhě fú
即赭衣。
- 赭红色
zhě hóng sè
咖啡色偏红。类似铁锈红。
- 赭裾
zhě jū
古代犯人所穿的赭色衣服。亦借指罪犯。
- 赭袍
zhě páo
即赭黄袍。唐 李濬 《松窗杂录》:“ 中宗 尝召宰相 苏瓌 、 李乔 子进见。二丞相子皆童年,上近抚於赭袍前,赐与甚厚。”《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昭义 节度使 毛璋 所为骄僭,时服赭袍。” 王国维 《读史二绝句》之二:“只怪 常山 赵延寿 ,赭袍龙凤向中原。”参见“ 赭黄袍 ”。
- 赭汗
zhě hàn
1.面红流汗。《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2.指骏马的汗水。 南朝 梁元帝 《长安道》诗:“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 南朝 陈 张正见 《门有车马客行》:“红尘扬翠轂,赭汗染龙媒。” 3.借指骏马。 隋 辛德源 《白马篇》:“金羈络赭汗,紫缕应红尘。”参见“ 赤汗 ”。
- 赭黄袍
zhě huáng páo
1.天子所穿的袍服。因颜色赭黄,故称。 2.用以指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