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谪
yīn zhé
犹冥谴。
- 谴谪
qiǎn zhé
1.亦作“ 谴讁 ”。 贬降。《周书·李贤传》:“ 武成 二年,除 江州 刺史。既被谴謫,常忧惧不得志。”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陆爽 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讁,所以反覆自陈,意在於此,不足为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断……谴謫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 2.责备。 朱自清 《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 许地山 《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
- 迁谪
qiān zhé
贬官
- 袒谪
tǎn zhé
露出皮肉挨打。
- 谪臣
zhé chén
古代指被贬谪流放的大臣。
- 谪置
zhé zhì
因罪而徙置。
- 罪谪
zuì zhé
古代官吏因罪降调或流放。
- 谪罚
zhé fá
亦作“讁罚”。惩罚,处罚。
- 谪籍
zhé jí
亦作“ 謫藉 ”。 古代登记谪降者的册籍。亦借指谪降者的行列。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某一辞朝列,二十三年。虽转郡符,未离謫籍。” 宋 秦观 《治势下》:“登老成於散地,擢忠鯁於謫籍。”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邹奕等诗文》:“今僕在謫籍中,年益以衰,身益以困,无復求伸之日。” 明 陈子龙 《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手持謫藉示上帝,欲追岁星归大荒。”
- 科谪
kē zhé
亦作“ 科适 ”。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音讁。 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 明 文徵明 《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
- 祸谪
huò zhé
指祸适。
- 百谪
bǎi zhé
亦作“ 百适 ”。百次谴责。古时官吏受百次谴责即被免职。
- 瑕谪
xiá zhé
1.同“瑕适”、“瑕讁”。 2.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 流谪
liú zhé
古代把官吏调到边远地方降职使用。
- 谪治
zhé zhì
惩罚。
- 沮谪
jǔ zhé
毁伤,贬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