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讳疾忌医
huì jí jì yī
讳:避忌;忌:怕,畏惧。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 避讳
bì huì bì hui
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 不讳之门
bù huì zhī mén
讳:忌讳。 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 讳莫如深
huì mò rú shēn
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 入门问讳
rù mén wèn huì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 不讳
bù huì
1.不隐讳。 《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谷子云 、 唐子高 章奏百上,笔有餘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 宋 苏轼 《上韩枢密书》:“盖尝深言不讳矣,明公不以为过。”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 2.不避尊长的名字。《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3.死亡的婉辞。《管子·戒》:“ 管仲 寝疾, 桓公 往问之曰:‘ 仲父 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 颜师古 注:“不讳,言死不可復讳也。”《西游记》第十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臟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 叶圣陶 《穷愁》:“倘以奉养有缺,致促其残年,一旦不讳,吾罪当入何等地狱耶?”
- 内讳
nèi huì
1.谓讳言国内或家内之恶事。《穀梁传·桓公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 齐 师战于 郎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公羊传·宣公元年》“ 公子遂 如 齐 逆女” 汉 何休 注:“有母言如者,缘内讳,无贬公文。” 2.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晋书·王述传》:“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餘无所讳。’”《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 本名 密 ,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 讳恶不悛
huì è bù quān
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不讳之路
bù huì zhī lù
指忠言直谏之路。
- 忌讳
jì huì
1.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2.〈方〉指醋 3.力求避免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
- 直认不讳
zhí rèn bù huì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回避隐瞒。
- 正谏不讳
zhèng jiàn bù huì
谏:劝谏;讳:避讳。正言相劝,毫不隐讳。
- 以言为讳
yǐ yán wéi huì
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 讳兵畏刑
huì bīng wèi xíng
指慎于用兵和用刑。
- 直言不讳
zhí yán bù huì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 临文不讳
lín wén bù huì
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