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讬势
tuō shì
1.犹乘势。 2.依托的位势。 3.依仗权势。
- 讬分
tuō fēn
犹托迹。
- 兴讬
xīng tuō
寄兴寓意。
- 假讬
jiǎ tuō
1.亦作“ 假托 ”。 虚拟;虚构。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 子房 玄筭, 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易》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 2.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随处若有假託正一,妄造妖言,煽惑人心,涉於背义者严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 李陵 众作,总杂不类,殆是假托,非尽 陵 志。”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申不害 、 韩非 假託 老子 之説,而使 老子 蒙詬万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伪书一部分是后人为自己辩护假托的。” 3.依托,凭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史臣撰録,亦同彼文章,假託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於此矣。”《宋史·宁宗纪一》:“夫 韩侂胄 假託声势,窃弄威福。” 明 李贽 《焚书·寄答留都》:“谁肯趋炎附热,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竞耶?” 4.托辞,借口。《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託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女欲 澄 假托读书,留居於此。”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婢子见机,即取桌上壶,假托添酒,回身便走。”
- 依讬
yī tuō
1.亦作“ 依托 ”。 伪仛;假托。《汉书·艺文志》:“《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託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虎口馀生记》:“且 光绪 丁丑上距甲申已二百三十四年,何以朱墨如新,必依託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关于他的先人之所以移居到 碎叶 的经过,在三十五年前, 陈寅恪 发表过《李太白氏旅之疑问》……认为是完全出于‘依托’。” 2.倚傍;依靠。《后汉书·丁鸿传》:“依託权门,倾覆諂諛,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 唐 杜荀鹤 《乱后旅中遇友人》诗:“莫因乱世轻依託,须学前贤隐姓名。”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翠翠传》:“妾病必不起,乞埋骨兄侧,黄泉之下,庶有依託。” 峻青 《东去列车》二:“她觉得似乎失去了一点什么依托,常常感到空虚。”
- 讬体
tuō tǐ
1.寄附躯体。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 讬交
tuō jiāo
谓托身于友;结交。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託交从 剧孟 ,买醉入 新丰 。” 元 戴表元 《感物》诗之二:“託交何必深,寡求永相亲。” 明 方孝孺 《与邵真斋书》之三:“古之善医以济物为心者,虽道路暂遇之人犹为诊治,况辱託交甚久如区区兄弟者,而可拒而不赴乎?”
- 讬书
tuō shū
托递书信。
- 造端讬始
zào duān tuō shǐ
指首先倡导。同“造端倡始”。
- 旅讬
lǚ tuō
犹旅居。
- 讬熟
tuō shú
谓仗着是熟人、老交情而不拘礼节。
- 讬附
tuō fù
1.受托。 2.依附。
- 讬契
tuō qì
寄托交情;彼此信赖投合。
- 讬坐
tuō zuò
寄坐。谓不称其位,坐不能久。
- 讬咎
tuō jiù
犹归咎;委罪。
- 讬名
tuō míng
1.寄托名声。 2.谓借重他人或他事以扬名。 3.依仗名分。 4.假借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