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誓不两立
shì bù liǎng lì
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 誓泉之讥
shì quán zhī jī
《左传·隐公元年》载: 郑 共叔段 欲袭 庄公 , 武姜 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 庄公 “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后汉书·何敞传》:“上不欲令皇太后损 文母 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 宪 等得长保其福祐。”
- 誓言
shì yán
1.誓师时所说的话。《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孔 传:“不用命。” 唐 韩愈 《复志赋》:“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十章:“这战前的铁石誓言是十分激动人心的。” 2.相互约定的话。《战国策·赵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郑伯 果合 纪 鲁 而战 齐 卫 ,明年 齐 卫 又听 宋 人之言而伐 郑 ,誓言果足恃乎!” 3.约誓;以言相约。《史记·郑世家》:“於是 庄公 迁其母 武姜 於 城潁 ,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有 区生 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唐 柳宗元 《祭六伯母文》:“幼女号恋,誓言固之,仁贤见容,曲遂其私。”
- 誓惩
shì chéng
立誓以之为惩戒。
- 誓书
shì shū
1.即盟约。 2.即誓券。
- 誓约
shì yuē
宣誓时订下的必须遵守的条文
- 誓中流
shì zhōng liú
立志进取,不成不罢
- 誓师
shì shī
1.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示决心 2.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决心
- 誓信
shì xìn
盟誓;盟约。宋 叶适 《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 誓愿
shì yuàn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
- 誓墓
shì mù
《晋书·王羲之传》:“时驃骑将军 王述 少有名誉,与 羲之 齐名,而 羲之 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 后检察 会稽郡 ,辩其刑政,主者疲於简对。羲之 深耻之,遂称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 宋 陆游 《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
- 誓命
shì mìng
1.约束警戒之辞。 2.誓志效命。 3.誓和命。
- 誓死不贰
shì sǐ bù èr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 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誓以皦日
shì yǐ jiǎo rì
指誓同生死,亲爱终生。
- 誓发
shì fā
见“ 誓天断髮 ”。
- 誓天断发
shì tiān duàn fā
断发向天起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