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衣
shòu yī
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 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 孔颖达 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 宋 陆游 《初寒》诗:“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2.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即今授衣天气,风景萧条,砧捣寒溪,蛩吟晚砌。” 3.谓廷赐锦衣。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十月》:“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
- 捣衣石
dǎo yī shí
1.捶洗衣服时用的石头。 2.陕西省勉县旧褒城县境有女郎山,山下有大石,相传为东汉张鲁女捣衣所用之石。又荆州秭归县境古有屈原宅,亦有捣衣石。
- 捣衣砧
dǎo yī zhēn
- 捣衣
dǎo yī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 绣衣直指
xiù yī zhí zhǐ
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 东吴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 穿衣指数
chuān yī zhǐ shù
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
- 拂衣而起
fú yī ér qǐ
意指一甩衣袖就走了。形容因生气、不满或避忌而离开。
- 穿青衣抱黑柱
chuān qīng yī bào hēi zhù
喻各向其主。
- 衣披群生
yì pī qún shēng
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
- 披罗衣
pī luó yī
披着鲜丽璀璨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耀眼华美的碧玉耳坠。
- 披衣
pī yī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 护衣
hù yī
梳洗时披在衣服上的外罩。
- 抠衣趋隅
kōu yī qū yú
提起衣襟 走到角落坐下
- 牵衣投辖
qiān yī tóu xiá
指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 绣衣执法
xiù yī zhí fǎ
即绣衣直指。
- 执衣
zhí yī
皂隶的别称。《新唐书·罗士信传》:“ 士信 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効。”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下》:“执衣、白直皆皂隶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