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藴椟
yùn dú
亦作“薀匵”。《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朱熹 集注:“韞,藏也;匵,匱也。”韞,通“ 藴 ”。后以“藴櫝”、“藴匵”指包容,含藏。
- 藴匵
yùn dú
见“ 藴櫝 ”。
- 藴慉
yùn xù
积聚。
- 藴奥
yùn ào
1.精深。 2.精深的涵义。
- 藴崇
yùn chóng
1.积聚;堆积。《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 杜预 注:“藴,积也;崇,聚也。” 汉 张衡 《东京赋》:“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藴崇之,又行火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狐猨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藴崇,猛焰将炽。” 清 钱谦益 《忠烈杨公墓志铭》:“﹝羣小﹞浸淫藴崇,而发作於鼎革之交。” 2.指邪恶。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践祚后与诸州郡敕》:“亿兆与崑冈并燎,縉绅与藴崇共日。”
- 藴酿
yùn niàng
1.蓄积;酝酿。 2.含蓄。
- 藴涵
yùn hán
1.包含。 2.逻辑名词。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互为条件的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
- 藴结
yùn jié
1.郁结。 2.凝聚;蕴积。
- 藴蓄
yùn xù
1.蕴藏;积蓄。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毛诗》云:‘萟之言种蒔也。’今以人藴蓄其能,谓之艺者,如百穀之有种也。” 宋 王安石 《贺章参政启》:“伏惟参政諫议,素所藴蓄,实在生民。” 清 刘大櫆 《心知》:“夫天下之人,盖无一不在吾心藴蓄之中。” 鲁迅 《坟·杂忆》:“我觉得 中国 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2.指蕴藏的思想、感情等。 唐 杜荀鹤 《秋宿山馆》诗:“藴蓄天然性,浇讹世恶真。” 明 张居正 《辛未进士题名记》:“道德有诸中,於是以宣其藴蓄,则为有德之言。” 清 恽敬 《孙九成墓志铭》:“君年十八……为诗以清雅有藴蓄为宗。”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不免招我说几句费话的不过是他对镜装成的姿势和‘爆发’出来的蕴蓄,但又即刻掩了起来,关上大门。”
- 藴抱
yùn bào
怀藏抱负。
- 藴藉
yùn jiè
1.亦作“薀籍”。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 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 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 2.谓含蓄而不显露。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深,有餘地,有餘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 鲁迅 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隽永,而且富于音乐感。” 3.蕴藏。 应修人 《含苞》诗:“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沈从文 《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
- 藴藏
yùn cáng
积聚;深藏。
- 藴籍
yùn jí
见“ 藴藉 ”。
- 藴积
yùn jī
1.蕴藏;积聚。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中国 数千年未闢之地利,藴积以俟今日。”《文汇报》 2.22:“火山底下蕴积的地压越大,熔岩喷射得越高。” 3.指郁结在心中的某种思想感情。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使臣得一散所怀,攄舒藴积,死不恨矣。”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后引》:“输写藴积,相视泫然。”
- 藴蒸
yùn zhēng
1.积聚。 2.指郁积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 藴隆
yùn lóng
1.暑气郁结而隆盛。 2.引申为炽盛;显赫。 3.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