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舌
chún shé
1.比喻言辞、议论。 2.脣舌: 3.犹口舌。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 4.指毁谤、挑拨的言词。 5.比喻口才或议论。
- 咸嘴淡舌
xián zuǐ dàn shé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 啖指咬舌
dàn zhǐ yǎo shé
恐惧不敢多言的样子
- 呿颐结舌
qū yí jié shé
形容惊惧或理屈
- 告舌
gào shé
犹学舌。 搬嘴。
- 卷舌吞声
juǎn shé tūn shēng
形容不发表意见。
- 吐舌
tǔ shé
1.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 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 2.惊奇貌;惊恐貌。 唐 韩愈 《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报应·孽报》:“ 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以及老少妇女接踵而死者,至十八人,仅存两岁幼孩而已。闻者为之吐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土老儿吐舌道:‘道臺!那还不晓得是个甚么行情呢!’” 3.谓发言。 明 李贽 《与弱侯》:“僕何如人,敢吐舌于兄之傍乎?”
- 是非口舌
shì fēi kǒu shé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箝口结舌
qián kǒu jié shé
闭口不敢发表言论。 宋 司马光 《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詔書始於求諫,而終於拒諫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非國家之福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臣哭夏》:“箝口結舌,尚恐禍至,誰敢捨身力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述庵书》:“近來州縣所以魚肉諸生,其意蓋在立威,威立而諸生箝口結舌,則庶民何敢出而争控。”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 明 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 鍼口结舌
zhēn kǒu jié shé
钳口结舌,缄默不语。 邓汉锺 《读者之声》:“这真真青年之危机,怎忍得住鍼口结舌!”
- 费尽口舌
fèi jìn kǒu shé
总的就是说完全的浪费,没有一点点的效果。
- 口干舌噪
kǒu gàn shé zào
非常干渴。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摩口膏舌
mó kǒu gāo shé
磨练口舌。 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噤口捲舌
jìn kǒu juǎn shé
指缄默不言。
- 妄口拔舌
wàng kǒu bá shé
见“ 妄口巴舌 ”。
- 妄口巴舌
wàng kǒu bā shé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