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聋振聩
fā lóng zhèn kuì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 醒聩震聋
xǐng kuì zhèn lóng
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 装聋作哑
zhuāng lóng zuò yǎ
假装聋哑。 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 震耳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 聋者之歌
lóng zhě zhī gē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 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並不了解其中真义。
- 不痴不聋
bù chī bù lóng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 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不瞽不聋
bù gǔ bù lóng
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借听于聋
jiè tīng yú lóng
借;借助。 借助于耳聋的人打探消息。比喻找错了求教的对象。
- 诈哑佯聋
zhà yǎ yáng lóng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 发瞽披聋
fā gǔ pī lóng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 汉 枚乘 《七发》:“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聋聩
lóng kuì
1.耳聋或天生的聋子。《国语·晋语四》:“聋聵不可使听。” 韦昭 注:“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聵。”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吾不见震风之能动聋聵也。”《南齐书·王融传》:“听《韶》《雅》如聋聵,临方丈若爰居。” 郭沫若 《未央》:“﹝他﹞常常为耳鸣重听所苦,如今将近十年,更觉得有将要成为聋聩的倾向了。” 2.喻愚昧无知。亦指愚昧无知的人。 汉 焦赣 《易林·颐之鼎》:“牛马聋聵,不知声味;远贤贱仁,自合乱憒。”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世有此聋聵,茫茫将焉如。” 唐 韩愈 《朝归》诗:“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聵。” 明 归有光 《太极在先天范围之内》:“明言晓告,以振斯世之聋聵。”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聵。”
- 诈瞎装聋
zhà xiā zhuāng lóng
假装未看见,未听到。
- 震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聋瘖
lóng yīn
亦作“ 聋喑 ”。 聋哑。比喻沉闷闭塞、上下情不通的局面。
- 聋喑
lóng yīn
见“ 聋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