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纳
bài nà
1.亦作“ 拜内 ”。奉献;敬缴。《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於王,惟王才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聪 曰:‘常住钱不敢私贷。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取下五十索。 聪 曰:‘几日见还?’生指期拜纳。”《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是行路的,错过了宿头,要借老爹这里住一夜,明早拜纳房金。” 2.接受的敬词。 郭沫若 《集外·批评--欣赏--检察》:“‘盛气的指摘’只要指摘得在理,在宽容为怀的作家,我认为是应当拜纳。”
- 贴纳
tiē nà
谓补贴交纳(息钱)。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除已有人承买交业外,并特给还未足者,许贴纳收赎,仍不限年。”《宋史·食货志下五》:“是时数年间,有司以京师切须钱,商人旧执交引至场务即付物,时或特给程限,踰限未至者,每十分復令别输二分见緡,,谓之贴纳。”
- 附纳
fù nà
依附交结。汉 王充 《论衡·骨相》:“ 韩生 谢遣相工,通刺 倪宽 ,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徙舍从 宽 ,深自附纳之。”《新唐书·萧至忠传》:“ 太平 寖用事, 至忠 乃自附纳,且丐还。”《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盖自 王安石 罢相, 括 恐大臣於法令有所改易,故潜纳此説以窥伺其意,为附纳之资尔。”
- 进纳
jìn nà
1.犹引进。 《梁书·羊侃传》:“ 景 遣仪同 傅士哲 呼 侃 与语曰:‘ 侯王 远来问讯天子,何为闭距,不时进纳?’” 2.宋 时称交纳钱粮买取官爵。 宋 李纲 《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 纲 昨过 衢州 ,窃见都督行府札子,颁降官告,劝诱上户进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一书用好纸数十幅,近年纸价高,田俸入尽索於此,亲朋间目之为纸进纳。盖纳粟得官号进纳。”《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按贡举条制,进纳及工商杂类有奇材异行者,亦听取解。”
- 纳还
nà hái
归还。
- 纳贤
nà xián
纳贤简单是说就是招纳贤士的意思。
- 选纳
xuǎn nà
1.选择纳娶。 2.选取。
- 纳纳
nà nà
1.沾湿貌。 2.包容貌。
- 绾纳
wǎn nà
犹延纳。
- 纳鞋
nà xié
亦称“ 纳鞋底 ”。用线缝制鞋底。纳,通“ 衲 ”。
- 纳货
nà huò
接受贿赂。
- 纳衣
nà yī
1.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纳,通“衲”。 2.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衲”。
- 纳谏
nà jiàn
1.接受规劝。 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 锦县 生员 金从善 ,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2.向君主进谏。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 纳聘
nà pìn
旧时订立婚约时男方赠给女方聘定之物
- 缴纳
jiǎo nà
向公家交付规定的现金或实物。同交纳
- 纳级
nà jí
捐款升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异途中书初授》:“此后歷俸加陞,则郎署卿寺便无分别,若邇年纳级,则又不然矣。”《明史·宋师襄传》:“已,復请重武科,復比试,清纳级,汰家丁,恤班操,急边餉,时亦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