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缧絷
léi zhí
捆绑,囚拘。
- 囚絷
qiú zhí
拘禁。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萧 樊 囚縶, 韩 彭 葅醢。”《旧唐书·裴度传》:“今被囚縶,太后未知,如卿处置未得,可更议其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五羖大夫》:“ 体元 为贼掠,囚縶一室。”
- 缚絷
fù zhí
捆绑。
- 樊絷
fán zhí
谓拘系于笼中。
- 拘絷
jū zhí
押系;束缚。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正始 九年举秀才”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然见 清河郡 内有一騏驥,拘縶后厩歷年,去 王良 、 伯乐 百八十里,不得骋天骨,起风尘,以此憔悴耳。”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鷙禽以奋击拘縶,言鸟以智慧见笼。”《南史·孔靖传》:“ 侯景 陷 建鄴 ,朝士并被拘縶。” 宋 司马光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絳帐生徒东阁客,微官拘縶如樊笼。”《清史稿·太祖纪》:“解尔蔽手,去尔护项,毋自拘縶,不便於奋繫。”
- 幽絷
yōu zhí
囚禁。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 晋 张华 《鹪鹩赋》:“块幽縶於九重,变音声以顺旨。” 唐 骆宾王 《萤火赋》:“余狎以明时,久遭幽縶。”《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 太宗 自幽縶之后,无復侍者及纸,乃书壁及板障,为诗及文数百篇,辞甚悽愴。”
- 纍絷
léi zhí
被拘系者,指囚犯。宋 苏辙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君看歌舞醉华屋,下有纍縶排两廊。” 宋 苏辙 《进郊祀庆成诗状》:“肆眚之令,一宽於冥顽,己责之恩,大弛於纍縶。”
- 羁絷
jī zhí
1.亦作“羇縶”。 马络头和马缰绳。《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羈縶,执鈇鑕,从君东南西北,则是臣僕庶孽之事也。”《韩诗外传》卷七:“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羇縶而从?” 2.束缚;拘禁。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言不降者,明隐逸之为高也;不辱者,知羈縶之为洿也。”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果然又羈縶,不得归耡耰。”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本是居崭巖,无端被羈縶。”
- 累絷
lèi zhí
被拘系者,指囚犯。
- 缠絷
chán zhí
缠绕束缚。
- 縻絷
mí zhí
拘禁。《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取金之事,虚实难明,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縶,则自 郧公 以下,莫不惊疑。” 胡三省 注:“谓繫缚也。”
- 维絷
wéi zhí
1.《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永今朝。”郑玄笺:“愿此去者乘其白驹而来,使食我场中之苗,我则绊之繫之,以永今朝。爱之欲留之。”因以“维縶”为系缚;羁绊。 2.引申为挽留;羁留。
- 驱絷
qū zhí
驱逼拘系。
- 笼絷
lóng zhí
犹束缚。
- 牵絷
qiān zhí
犹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