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糲
cū lì
1.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 唐 杜甫 《有客》诗:“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水浒传》第九七回:“﹝ 乔道清 ﹞与十五、六个军士,藏匿在 神农庙 里,与本庙道人借索些粗糲充飢。” 2.形容食物的粗劣。 丁玲 《奔》:“另外也有人啃着从家里带出来的粗粝的大饼。”
- 蔬糲
shū lì
指粗食。《北史·张湛传》:“﹝ 铣 ﹞性至孝,母忧,哀毁过人,服制虽除,而蔬糲弗改。”《旧唐书·归融传》:“上以 融 学家,因问:‘蔬糲’字有赖音,何也?‘糲’是饭之极麤者耶?”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一:“疢如切中心,没齿安蔬糲。”
- 鹿糲
lù lì
犹粗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元忠 曾贡 文襄王 蒲桃一盘, 文襄 报以百縑。《北史》分鹿糲之费,见贫穷门。”
- 粢糲
zī lì
粗劣的饭食。 《列子·力命》:“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居则蓬室,出则徒行。” 张湛 注:“盖谓之麤舂粟麦为粢饼食之。”《史记·李斯列传》:“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 司马贞 索隐:“粢者,稷也。糲者,麄粟饭也。”
- 疏糲
shū lì
1.粗糙的饭食。 唐 韩愈 《山石》诗:“铺牀拂席置羹饭,踈糲亦足饱我飢。”踈糲,一本作“疎糲”。 宋 黄庭坚 《再和答为之》:“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疎糲。” 明 刘基 《咏史》之十八:“蓽门翳蓬蒿,穷巷絶马跡;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2.粗疏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