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簪绅
zān shēn
犹簪带。
- 簪菊
zān jú
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谓之簪菊。
- 落簪
luò zān
犹落发。 剃发出家。
- 髡簪
kūn zān
亦作“髠簪”。指和尚和道士。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景灵行香》:“ 绍翁 以为祖宗在天之灵,必不愿歆於异教,且市井髠簪之庸人,皆宜斥去。近者 淳祐 进书例,用僧道鐃鼓前导,朝廷有旨勿用。”
- 豸簪
zhì zān
刻有獬豸形的发簪,古代监察、执法官所用。
- 簪轩
zān xuān
冠簪和轩车。喻显贵。 宋 范仲淹 《酬滕子京同年》诗:“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
- 脱簪
tuō zān
见“ 脱簪珥 ”。
- 簪袅
zān niǎo
见“ 簪褭 ”。
- 翠簪
cuì zān
翡翠或碧玉的簪子。
- 遗簪
yí zān
1.亦作“遗簮”。 指失落的簪子。 2.孔子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 朝簪
cháo zān
朝廷官员的冠饰。常用以借指京官。
- 鬟簪
huán zān
插戴于鬟髻的簪子。
- 髻簪
jì zān
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亦为首饰之一种。
- 簪花
zān huā
1.谓插花于冠。 2.犹戴花。 3.古代书体的一种。
- 簪缨门第
zān yīng mén dì
旧指显贵人家。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這 安老爺 家,通共算起來,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却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静静。”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二场:“即便他恩情金石样,他家是簪缨门第也不相当。”
- 簪笔
zān bǐ
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2.指仕宦。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 簪白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