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袍笏登场
páo hù dēng chǎng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 一门百笏
yī mén bǎi hù
笏: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一家里有许多手拿笏板的大臣。形容旧时豪门贵族的兴盛状况。
- 象笏
xiàng hù
象牙制的手板。 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 遗笏
yí hù
先人遗下的朝会手板。指后代荫袭的官职俸禄。
- 靴笏
xuē hù
亦作“鞾笏”。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 牙笏
yá hù
象牙手板。 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 把笏
bǎ hù
持笏。指做官。
- 鱼须笏
yú xū hù
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 投笏
tóu hù
同“ 投版 ”。 明 章懋 《送郑尚书》诗:“投笏远辞丹凤闕,棹舟闲过 白鸥汀 。”
- 拄笏
zhǔ hù
见“ 拄笏看山 ”。
-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 笏囊
hù náng
放笏的袋子。
- 绅笏
shēn hù
1.大带与笏板。 古仕宦者所服用。 2.指做官。
- 搢笏
jìn hù
1.亦作“ 搢忽 ”。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 植笏
zhí hù
犹持笏。指为官。
- 拄笏西山
zhǔ hù xī shān
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