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笄
chū jī
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
- 纚笄
lí jī
谓束发加簪
- 及笄
jí jī
[be old enough to marry;girl's coming of age]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年已及笄
- 未笄
wèi jī
旧指女子未成年。 明 文徵明 《敕封承德郎陈君墓表》:“同邑 莫公 讳 淮 之女,生而愿谨,未笄归君。”《孟子·滕文公下》“臣东征,绥厥士女” 清 焦循 正义::“虽未冠之士、未笄之女亦且绥之。”参见“ 及笄 ”。
- 逾笄
yú jī
谓女子年龄超过十五岁。清 王韬 《淞滨琐话·记双烈》:“女父遴选殊苛,低昂不能就。女年亦逾笄矣,或讽女父稍贬焉。” 清 张伯行 《饬禁婚嫁丧葬华奢示》:“女至逾笄,不得出阁,内有怨女,外有旷夫,嫁妆之害大矣。”
- 恶笄
è jī
古代服丧时所用以竹、木等制成的簪子。与用象骨制的“吉笄”相对。
- 始笄
shǐ jī
《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进入婚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 宣城 诸生 罗愷 妻 孙氏 ,年始笄,遇兵乱,从姑避山中松下。”参见“ 及笄 ”。
- 吉笄
jí jī
古代指行吉礼时所用的发簪。
- 发笄
fā jī
女子丧装。“髮”乃“髽”之误。
- 加笄
jiā jī
谓以簪束发。 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 簪笄
zān jī
即簪子。
- 磨笄
mó jī
1.磨利束发的簪子。《吕氏春秋·长攻》:“ 襄子 謁於 代君 而请觴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鬭,尽杀其从者,因以 代君 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2.借指北方民族勇敢顽强。 唐 张柬之 《出塞》诗:“转战磨笄俗,横行戴斗乡。” 3.山名。在今 河北省 张家口市 东南。传说 春秋 末, 赵襄子 姊 代君夫人 因国亡夫死而在此磨笄自杀,故名。
- 总笄
zǒng jī
指童年。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 乔 。” 黄节 注:“《释名》:‘总,束髮也。笄,係也。’《説文》:‘笄,簪也。’《礼·内则》:‘十有五年而笄。’”参见“ 总角 ”。
- 刺笄
cì jī
战国时 赵襄子 姊前为 代王 妻, 襄子 欲并 代 ,约 代王 在 句注 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 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 代王 及从官,遂兴兵平 代 地。
- 冠笄
guān jī
1.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 2.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3.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4.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懺。”
- 荆笄
jīng jī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 借指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