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竈
xiǎo zào
1.轻便炉灶,多供行旅使用。 宋 陆游 《初夏•出游》诗:“小灶炊菰山市口,束芻秣蹇海云边。” 2.集体伙食标准中最高的一级。以别于“大灶”、“中灶”。 赵树理 《张来兴》:“他到那个财政局小灶做饭还是我介绍的。” 3.泛指用小锅灶烧煮的饭菜。 4.比喻特殊的待遇等。《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1日):“每天放学后,她都坚持去体校训练到很晚,星期天还常请教练辅之以‘小灶’。”
- 媚竈
mèi zào
比喻阿附权贵。汉 崔寔 《政论》:“长吏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隶释·汉太尉陈球碑》 洪适 释:“ 东汉 閽寺之盛,人主拱手,君子丧气,然刚毅之士寧接踵以赴死,不詘身以媚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念吾儕势焰倾朝,那个不脂韦媚灶?”参见“ 媚奥 ”。
- 墐竈
jìn zào
修砌炉灶。《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一说,墐字是“熯”字之误,“熯”即古“然”字。参阅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
- 竈团
zào tuán
:“祭灶食品也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灶团和元宝糖。灶团即糯米团子。”
- 扫锅刮竈
sǎo guō guā zào
谓倾其所有。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我们已经是扫锅刮灶的都拿了出来,不瞒你说,家里连一块钱都不剩了。”
- 清锅冷竈
qīng guō lěng zào
见“ 清灰冷灶 ”。
- 竈门
zào mén
1.灶的烧火口。《墨子·备梯》:“五步一灶,灶门有鑪炭。” 2.马前蹄上的两个空处。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跨灶》:“《海客日谈》曰:‘马前蹄之上有两空处,名灶门。’”
- 竈陉
zào xíng
灶边突出部分。《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 汉 郑玄 注:“祀灶之礼,先席於门之奥东面,设主於灶陘。” 汉 蔡邕 《独断》卷上:“祀灶之礼,在庙门外之东,先席於门奥,面东设主於灶陘也。” 清 黄景仁 《冬日书闷》诗:“商量纸价添窗槅,料理薪材暖灶陘。”
- 隐竈
yǐn zào
《后汉书·向栩传》:“﹝ 向栩 ﹞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髮,著絳綃头。常於灶北坐板牀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会 张角 作乱, 栩 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於 河 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后即以“隐灶”用作死读书但不成才的典故。 唐 李端 《杂歌》:“ 向栩 非才徒隐灶, 田文 有命那关户。”
- 起竈
qǐ zào
1.指开伙备办饭菜。《三侠五义》第五一回:“ 赵虎 他却耐不得,向庙内借了碗盏傢伙,自己起灶,叫伴当打酒买肉,合心配口而食。” 2.拆除灶头。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七章:“我不立逼着他们拔锅起灶,扫地出门,这已经算是我的恩典了。”
- 鸟竈
niǎo zào
因字形与“乌龟”相近,隐指妻有外遇的男子。明 沉鲸 《双珠记·纩衣寄语》:“[丑笑介]敕赐我嫁夫。[内问]你要甚么样?[丑]凭我在梨园中寻个插科打諢会做会唱的风月鸟灶。”
- 贫竈
pín zào
指贫苦的煮盐灶户。 明 叶永盛 《浙江盐政第三疏》:“是额内方苦不足,额外何得有餘?果有餘,彼贫灶何不变卖救饥,而甘心枵腹以待毙?”
- 行竈
háng zào
1.可以移动的炉灶。指燃薪照物的炉灶。《说文·火部》:“烓,行灶也。”《说文·火部》:“煁,烓也。” 清 段玉裁 注:“《小雅·白华》曰:‘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郭璞 云:‘今之三隅灶。’按, 郑 笺云:桑薪,薪之善者,不以炊爨养人,反以燎於烓灶,用炤事物而已。然则行灶非为饮食之灶,若今火鑪,仅可炤物,自古名之曰烓,亦名之曰煁。” 2.可以移动的炉灶。指烧水煮饭用的简易炉灶。 唐 白居易 《履道西门》诗之一:“行灶朝香炊早饭,小园春暖掇新蔬。”《天雨花》第二回:“窗前一隻小小行灶,家中别无一些米麦。” 郭沫若 《搜苗的检阅》:“然而事实上却只是几个石块所拼斗起来的烧柴草的行灶。”
- 竈肚
zào dù
炉灶内腔。以栅中隔,上部承放燃料以燃烧,下部输送空气并容纳灰烬。《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灌了几桶的水,弄得灶肚里开了河。”
- 辞竈
cí zào
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礼,夏祀灶,今以季冬。虽与古异,实本功令,乃云灶神於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餳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愚诬之甚,盖惑於晦日上天之説,遂误以祠为辞耳。”参见“ 送灶 ”。
- 竈间
zào jiān
厨房。清 龚自珍 《洞仙歌》词序:“ 青阳 尚书( 王宗诚 )有女公子与内子友善,貽内子 漳 兰一盆……俄女公子仙去,兰亦死,弃盆灶间三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