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名
shuì míng
征税的名目。
- 进口税
jìn kǒu shuì
指对进口货物所征收的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边出口要给他出口税,那边进口要给他进口税。”
- 子口税
zǐ kǒu shuì
1.旧 中国 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 中国 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 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 中 英 《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 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有代用护照包送无运照之土货者。且同一土货,由 香港 来,则准其报半税,无釐捐,若由 粤 省来,则不准报子口税,必报釐捐……无异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 税厘
shuì lí
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
- 厘税
lí shuì
1.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 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 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 ,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 2.指厘捐及海关税。 清 李鸿章 《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 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一律裁撤,曾经晓諭在案。”参见“ 釐捐 ”。
- 印花税
yìn huā shuì
国家对因商事、产权等行为所书立或使用的凭证征收的税。 采用在凭证上贴印花税票的办法征收,故名。
- 税印
shuì yìn
验税的印章。
- 印税
yìn shuì
即印花税。
- 税单
shuì dān
征税机关收税后给与纳税人的凭证。
- 税务员,税务官
shuì wù yuán,shuì wù guān
负责收进、保管和支付公共税收的政府官员
- 税务总监
shuì wù zǒng jiān
又称首席税务官,CTO。
- 总税务司
zǒng shuì wù sī
旧 中国 各口岸主管海关税务的官员称税务司;统管全国海关的官员称总税务司。咸丰 九年(1859年) 英国 人 李泰国 任总税务司,此后九十年间,总税务司一职始终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把持。解放后, 中国 人民自己掌握了海关,取消总税务司和税务司。《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为总理衙门所派,其各关税务司则由总税务司酌设,及各项办公外国人等均责成总税务司管理,凡关税由税务司经徵。”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 奕訢 掌握了总理衙门以后,与外国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 英国 人为总税务司。”
- 税务
shuì wù
征收税捐的事务
- 附加税
fù jiā shuì
于正税之外加征的税。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照往年的老规矩,正项是每亩一元六角;带征的附加税以及什么捐什么费,合起来也是一元六角五。”
- 割头税
gē tóu shuì
指屠宰税。梁斌 《红旗谱》三二:“街上又出了一宗割头税,杀一只猪要一块七毛钱,还要猪鬃、猪毛、猪尾巴、大肠头。”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二二:“自从咱反割头税的时候, 贾老师 就给我们讲过,左等右等,等了多少年,才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
- 税制
shuì zhì
征税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