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疵谬
cī miù
差错;谬误。
- 疵礼
cī lǐ
不完善的礼。
- 疠疵
lì cī
疫病灾害。
- 毁疵
huǐ cī
见“ 毁訾 ”。
- 根疵
gēn cī
谓痼疾。
- 斥疵
chì cī
驱逐邪恶。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既住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
- 疵政
cī zhèng
1.非议政事。 2.有弊病、不完善的政令。
- 掩疵
yǎn cī
掩盖缺点。
- 刻疵
kè cī
谓挑剔责备。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年餘, 大成 渐厌薄之,因而郎舅不相能,厮僕亦刻疵其短。”
- 瑕疵担保
xiá cī dān bǎo
指出卖人就其出卖给买受人的标的物,负有保证买受人得到完全的所有权,不受第三人追夺的义务;而在违反该义务,使买受人受到损失时,出卖人应负相应的赔偿责任。
- 疵病
cī bìng
1.缺点;毛病。 《书·大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 孔 传:“谓三叔流言,故 禄父 知我 周 国有疵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金 元好问 《陶然集诗序》:“后数日復取读,疵病復出。”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宋 人词亦有疵病,断不可学。”《花城》1981年第3期增刊:“得到了名贵的彝鼎金石,也是抚摩把玩,指摘疵病。” 2.非议,指出缺点、毛病。 宋 苏辙 《催行役法札子》:“惟是役法首尾五年,民间终未得安便。若不及今完治,实恐久远姦人指以为词,疵病圣政。”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自篤信力学之士,随其分量所得,毫釐有间,苟不尽知,趋舍异涂,輒相疵病。”
- 疵衅
cī xìn
1.缺点;过失。 2.嫌隙,争端。
- 疵短
cī duǎn
缺点。
- 疵摘
cī zhāi
谓指出缺点、错误。
- 疵拙
cī zhuō
低劣笨拙。
- 瑕疵必报
xiá cī bì bào
比喻心胸极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