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衰
shū shuāi
即齐衰。 丧服中“五服”之一,规格次于斩衰。《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屨,三年者。” 郑玄 注:“疏犹麤也。”《礼记·曾子问》:“其殯服,则子麻弁絰,疏衰,菲杖。” 孔颖达 疏:“疏衰,是齐衰也。”
- 附疏
fù shū
使疏远者亲附。
- 辨疏
biàn shū
辩白的奏疏。 辨,通“ 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 海 之再出也,年力已惫,渐不及抚南畿时,诸辨疏亦稍馁荏,次年遂卒於位。”
- 疏纵
shū zòng
1.亦作“疎纵”。亦作“踈纵”。放达,不受拘束。 2.纵容,不加约束。
- 进疏
jìn shū
谓向皇帝进呈奏议。明 郑晓 《今言》卷一:“ 宣德 元年八月壬戌朔,﹝ 朱高煦 ﹞反,丁卯,令其百户 陈刚 进疏指斥朝廷。” 明 郑晓 《今言》卷二:“中朝大臣知 进 进疏,至輒允下。”
- 疏隽
shū jùn
亦作“疎雋”。放达超逸。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重和元年》:“﹝ 黻 ﹞才疏雋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
- 蠲疏
juān shū
消除疏通。
- 疏豁
shū huō
1.亦作“疎豁”。 犹疏阔。久别。 唐 杜甫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诗:“高楼忆疏豁,秋兴坐氤氲。” 2.犹排遣。 唐 杜甫 《简吴郎司法》诗:“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3.开阔;敞亮。 宋 司马光 《出都日途中成》诗:“川原寖疎豁,烟火稍萧瑟。”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四:“烟波渺然,气象疏豁。” 明 陆采 《怀香记·引示池楼》:“过了高堂深厦,尽轩牕疎豁,栋宇奢华。” 清 陈维崧 《念奴娇·赠雪笠上人》词:“秋行至矣,茅堂相对疎豁。” 4.开朗;直爽。 宋 陆游 《十月四日夜记梦》诗:“客意极疎豁,大笑轩鬚眉。” 宋 陈亮 《章晦文墓志铭》:“及长,疏豁奋励,不能依阿善恶间。”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性疏豁,与人交无疑贰。” 5.稀疏脱落。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揩牙方》:“ 折守 得於国初 洛阳 帅 李成 。 折 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疎豁,亦无风虫。”
- 疏败
shū bài
稀疏破敝。
- 疏越
shū yuè
1.亦作“疎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 2.疏散。 3.疏忽;疏漏。
- 疏达
shū dá
1.亦作“疎达”。 豁达;开朗。《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丛子·陈士义》:“今 东閭子 疏达亮直,大丈夫也。”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为人疎达自信,持之以谦。” 宋 苏轼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君既故人,而简易疎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 2.通达。《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汉书·刘向传》:“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 汉 家之德,崇 刘 氏之美。” 宋 叶适 《齐云楼》诗:“湖山西南维,江海东北塈;舒缓未为愚,疏达终多智。” 3.指通晓。《汉书·谷永传》:“ 永 於经书,汎为疏达。” 4.疏浚使通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门南 际河 有故碑云:‘惟 阳嘉 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 王诲 疏达河川,遹荒庶坛。’” 5.泛指通畅。 清 陈确 《地脉论》:“地之气,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达者肥美,壅滞者瘠卤。”《红楼梦》第八三回:“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 6.豁亮,敞亮。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三宿神景宫》:“四轩尽疎达,一榻何清零。” 明 李东阳 《定州韩魏公祠堂记》:“为堂四楹,高亢疏达。”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而房楼连间,疏达明洁。”
- 疏缓
shū huǎn
1.懒散迟钝。 2.宽松;宽和。
- 疏直
shū zhí
1.亦作“疎直”。 亦作“踈直”。正直,坦率;粗疏率直。 2.亦作“疎直”。亦作“踈直”。上疏直陈。
- 拜疏
bài shū
上奏章。
- 笺疏
jiān shū
1.犹笺注。 2.牋疏:章奏;书信。《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少不脩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牋疏。”《北史·萧大圜传》:“大圜恐谗愬生,乃屏絶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间,止牋疏而已。”《宋史·杨克让传》:“赵普守西洛,府中牋疏,皆希閔所为。”
- 龙疏
lóng shū
即龙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