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瑕
wēi xiá
细小的瑕疵。亦喻小缺点,小过失。
- 攻瑕索垢
gōng xiá suǒ gòu
批评不足,寻找缺点。
- 涤瑕荡垢
dí xiá dàng gòu
指清除旧的恶习。 同“涤瑕荡秽”。
- 洗垢求瑕
xǐ gòu qiú xiá
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同“洗垢求瘢”。
- 匿瑕
nì xiá
1.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书·陈骞传》:“ 騫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纊而黜其聪察,匿瑕藏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 2.掩藏缺点。 唐 姚崇 《执镜诫》:“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
- 瑕疵担保
xiá cī dān bǎo
指出卖人就其出卖给买受人的标的物,负有保证买受人得到完全的所有权,不受第三人追夺的义务;而在违反该义务,使买受人受到损失时,出卖人应负相应的赔偿责任。
- 瑕衅
xiá xìn
1.亦作“ 瑕舋 ”。可乘之隙;嫌隙,隔阂。《史记·李斯列传论》:“ 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 ,因以瑕衅,以辅 始皇 ,卒成帝业。”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 清 方苞 《蜀汉后主论》:“夫 孔明 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马 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 清 陈梦雷 《绝交书》:“海贼虽已连和,彼此未忘瑕衅,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 2.引申指事端。 清 薛福成 《乙亥应诏陈言疏》:“﹝西人﹞恃其诈力,要挟多端。违一言而瑕衅迭生,牵一髮而全神俱动。” 3.指罪过,过失。《后汉书·第五伦传》:“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錮之人,尤少守约安贫之节。”《北史·苏威传》:“ 威 自陈精诚不能上感,瑕衅屡彰,罪当万死。”《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皇帝﹞乃詔掌文之臣 令狐楚 等……叙(忠贤者)瑕衅之本末,纪謡諑之浅深,编次指明,勒成(《元和辨谤》)十卷。”
- 指瑕
zhǐ xiá
指摘缺点。 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有《指瑕》篇。
- 抵瑕
dǐ xiá
指摘缺点。
- 瑕疵必报
xiá cī bì bào
比喻心胸极狭窄。
- 弃瑕録用
qì xiá lù yòng
谓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三国 吴 陆瑁 《与暨艳书》:“夫聖人嘉善矜愚,忘過記功,以成美化。加今王業始建,將一大統,此乃 漢高 棄瑕録用之時也。”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録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舍己從人,故能通天下之志;棄瑕録用,故能盡天下之才。”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朝廷赦以不死,又復棄瑕録用,使之專閫。”亦作“ 棄瑕取用 ”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三国志·吴志·朱据传》:“ 據 以爲天下未定,宜以功覆過,棄瑕取用,舉清厲濁。”
- 瑾瑜匿瑕
jǐn yú nì xiá
瑾瑜匿瑕:比喻美好的事物完全看不到瑕疵,好似美好把瑕疵给吸收了。
- 伺瑕导隙
sì xiá dǎo xì
指寻衅生事。
- 瞰瑕伺隙
kàn xiá sì xì
窥伺对方空隙。
- 矙瑕伺隙
kàn xiá sì xì
窥伺对方空隙。清 薛福成 《论不勤远略之误》:“數十年來, 中國 不勤遠略之名聞於外洋,各國莫不欲奪我所不争,乘我所不備,矙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窮。”
- 以瑕掩瑜
yǐ xiá yǎn yú
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瑜:玉上面的光彩,比喻优点;以瑕掩瑜:指用缺点来掩盖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