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玺封
xǐ fēng
盖上玺印的文书封口。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 元封 元年, 浮忻国 贡兰金之泥……常以此泥封诸函匣及诸宫门,鬼魅不敢干。当 汉 世,上将出征,及使絶国,多以此泥为璽封。”
- 传国玺
chuán guó xǐ
秦 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 秦 玺, 唐 改称传国宝。相传 秦始皇 得 蓝田 玉, 雕 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 李斯 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 亡归 汉 。后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 秦 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汉书·元后传》:“初, 汉高祖 入 咸阳 至 霸上 , 秦王 子婴 降於 軹道 ,奉上 始皇 璽。及 高祖 诛 项籍 ,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传受,号曰 汉 传国璽。”《晋书·元帝纪》:“﹝ 太兴 元年﹞十二月, 刘聪 故将 王腾 、 马忠 等诛 靳準 ,送传国璽於 刘曜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 太宗 文皇帝 满洲国 天聪 九年,得传国璽於 元 小王子裔 察哈尔 林丹汗 。”参阅《后汉书·光武帝纪》与《徐璆传》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杨桓传国玺考之误》。
- 琮玺
cóng xǐ
玉玺,皇帝或皇后的印。
- 行玺
xíng xǐ
秦 汉 时皇帝印玺的一种。 《汉书·霍光传》:“﹝ 昌邑王 ﹞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发璽不封。”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汉 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节臺。”《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赐诸侯王书;信璽,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三年》:“ 凉州 军士 张冰 得玉璽,文曰‘皇帝行璽’,献於 张寔 ……遣使归于 长安 。”
- 印玺
yìn xǐ
印信,特指帝王的印
- 八玺
bā xǐ
秦 汉 以后,皇帝除传国玺外,有六玺;及 唐武德 间,增神玺及受命玺为八玺。
- 伯理玺天德
bó lǐ xǐ tiān dé
英语President的译音。意为总统。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美洲 各国及 欧洲 之 瑞士 与 法国 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伯理璽天德(译作总统)无权焉。”亦省作“ 伯理 ”。 严復 《<法意>按语》:“虽伯理由于公推,议院有其聚散,而精神之贯彻始终则一而已。”
- 玺节
xǐ jié
古代准许通商的凭证。上有印章,故名。《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 郑玄 注:“璽节者,今之印章也。”《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璽节出入之。” 郑玄 注:“璽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
- 降玺
jiàng xǐ
谓降敕褒奖,下诏勉励。
- 国玺
guó xǐ
1.即传国玺。 2.代表国家元首或最高权力的印章。
- 玺册
xǐ cè
亦作“ 璽策 ”。玉玺和册命文书。《晋书·王谧传》:“及 玄 ( 桓玄 )将篡,以 謐 兼太保,奉璽册诣 玄 。”《魏书·术艺传·王显》:“四年正月, 世宗 夜崩, 肃宗 践祚。显参奉璽策,随从临哭,微为忧惧。”《魏书·术艺传·王显》:“及 世宗 崩, 肃宗 夜即位,受璽册。” 清 洪昇 《长生殿·闻铃》:“寡人自离 马嵬 ,饱尝辛苦。前日遣使臣賫奉璽册,传位太子去了。”
- 绿色碧玺
lǜ sè bì xǐ
“混合宝石”。
- 受命玺
shòu mìng xǐ
皇帝印玺称传国玺,因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所以也叫受命玺或受命宝。
- 碧霞玺
bì xiá xǐ
见“ 碧鵶犀 ”。
- 相玺
xiāng xǐ
相国的官印。
- 负玺
fù xǐ
1.背负玺印。 谓随侍皇帝左右。《晋书·职官志》:“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璽陪乘,不带剑,餘皆骑从。”《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帝﹞遂帅 南阳王 宝炬 、 清河王 亶 、 广阳王 湛 以五千骑宿於 瀍 西, 南阳王 别舍沙门 惠臻 负璽持千牛刀以从。” 2.指近侍官。 唐 李峤 《让地官尚书表》:“行膺负璽之任,遂服专车之宠。” 唐 崔致远 《谢落诸道监铁使加侍中兼实封状》:“许登负璽之班资,不替拥旄之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