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煨烬
wēi jìn
1.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晋 左思 《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宋 王安石 《外厨遗火》诗之一:“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 孙中山 《二次护法宣言》:“﹝ 陈炯明 ﹞嗾使第二师於昏夜发难,枪击不已,继以发砲,继以纵火,务使政府成为煨烬,而致 文 於死地。” 2.经焚烧而化为灰烬。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 洛阳 且煨烬,载籍宜为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约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烬。” 清 方苞 《题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烬者十之七。” 3.指烧尽。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烬典坟,坑杀儒士。” 4.指火灾。《法苑珠林》卷二一:“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 清 龚自珍 《述怀呈姚侍讲》诗序:“先母忧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师,距煨烬已五年,书颇少。”
- 煨燔
wēi fán
烧毁。
- 煨热
wēi rè
亲昵;温存
- 煨灶猫
wēi zào māo
指精神很萎靡,提不起精神来,来源于北吴语片的方言。
- 煨桑
wēi sāng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 煨烤
wēi kǎo
用余烬、热灰、热沙或热石裹起来烤
- 煨乾避湿
wēi qián bì shī
见“ 煨乾就湿 ”。
- 煨芋
wēi yù
唐 衡岳寺 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 懒残 。李泌 异之,夜半往见。时 懒残 拨火煨芋。见 泌 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 宋 刘克庄 《怀保宁聪老》诗:“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 明 高启 《过海云院赠及长老》诗:“紫藤坞里归逢雪,煨芋曾烦慰客愁。”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四:“萧寺閒行煨芋少,虚坛夜礼降真多。”
- 煨尘
wēi chén
灰烬;尘埃。亦以喻卑贱的境地。
- 煨炙
wēi zhì
烧烤。
- 煨干避湿
wēi gàn bì shī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 同“煨干就湿”
- 煨乾就湿
wēi qián jiù shī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 元 李五 《虎头牌》第三折:“俺两口儿虽不曾十月怀躭,也曾三年乳哺,也曾煨乾就湿,嚥苦吐甘。”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乾就湿母艰辛。”亦作“ 煨乾避湿 ”。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嚥苦吐甜,煨乾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 煨罐
wēi guàn
供炖、烧用的陶制圆形容器。陈登科 《活人塘》十四:“ 孙在涛 年约五十二、三,大高汉子,四方脸,蹋鼻子,翘嘴唇,麻雀眼,腰如笆斗,头像煨罐。”
- 煨炭
wēi tàn
火炭。
- 煨火
wēi huǒ
燃起炭火。
- 煨炖
wēi dùn
用小火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