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燥湿
zào shī
1.干燥和潮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 清 谭嗣同 《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 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 汉 蔡邕 《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 溻湿
tā shī
浸湿。 杨朔 《分水岭》:“白天走路,爬山,汗又直冒,军衣溻湿一次又一次,净是一圈一圈的白渍。”《人民文学》1981年第12期:“诗人早半蹲到台口,伸出一大卷汗水溻湿的诗稿。”
- 湿湿
shī shī
1.小解。 2.牲畜耳朵摇动貌。 3.浪涛开合貌。
- 软湿
ruǎn shī
柔软,湿润。
- 湿银
shī yín
1.形容镜光。 2.指水中月光。
- 稀湿
xī shī
很湿。如:他下班路上赶上了一场雷阵雨,身上淋得稀湿。
- 祛湿
qū shī
中医学用语。消除湿邪的统称。分化湿、利湿、燥湿等法。
- 风湿
fēng shī
中医病名。 属痺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痠痛、不能屈伸等。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风湿伤寒脉紧沉,遍身虚汗似汤淋。”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比寡居而病风湿,沉废逾二十年。”
- 濡湿
rú shī
1.浸泡,泡在水里或其它液体里;使浸透或泡软 2.使湿;用水或其它液体浸透或弄湿
- 温湿
wēn shī
温暖潮湿。
- 湿温
shī wēn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 湿渍渍
shī zì zì
湿漉漉。
- 湿渌渌
shī lù lù
潮湿貌。
- 湿淫
shī yín
湿气过甚。
- 湿淋淋
shī lín lín
形容全部湿透,往下滴水
- 湿润润
shī rùn rùn
潮湿的样子。老舍 《月牙儿》二二:“我的泪很容易下来,可是我设法不哭,眼终日老那么湿润润的。” 丁玲 《法网》:“鹅卵石的路上,经年是湿润润的,又常有些烂泥,粘在那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