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道洋流
chì dào yáng liú
又称“赤道海流”。在热带范围内北半球盛行东北信风,南半球盛行东南信风,由此产生的平行于赤道自东向西的洋流。势力强大,流向稳定,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大。在北半球称北赤道洋流,在南半球称南赤道洋流。
- 洁流
jié liú
澄清的水流。
- 流泽
liú zé
谓流布恩德。
- 流泻
liú xiè
(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泉水从山涧里~出来|一缕阳光~进来。
- 泫然流涕
xuàn rán liú tì
指泪珠止不住地流下来
- 老泪横流
lǎo lèi héng liú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 流注
liú zhù
1.流入;贯注。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漾水 出 崑崙 西北隅,而南流注于 丑涂之水 。”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丹田流注气交通,耆老反婴童。”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 艾青 《双尖山》诗:“鸟儿唱着,唱着,唱着,歌声里流注着热情。” 2.中医外科病名。为多发性深部脓疡。以其流窜无定,随处可生,故名。由于邪毒稽留在肌肉筋骨里面,以致血气不能正常流行而发生。初起漫肿疼痛、无头,皮色不变,日久皮肤透红一点,成脓熟则溃,易敛,但往往一处未愈,他处又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流注》:“流注原有证数般,湿痰瘀风汗后寒,发无定处连肿漫,溃近骨节治难痊,此证本由脾胃弱,留结肌肉骨筋间。” 叶圣陶 《火灾·悲哀的重载》:“大的是前年亡故的,颈间生了‘流注’,竟医不好了。”
- 泥石流
ní shí liú
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碎屑物质经山洪冲击挟带而形成的短暂急流。对建筑物、公路、铁路、农田等有很大破坏作用
- 眼波流转
yǎn bō liú zhuǎn
主要形容女子明眸可人,眼神柔软似水流流转。
- 波流茅靡
bō liú máo mǐ
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 随波漂流
suí bō piāo liú
只能随着别人走
- 波流
bō liú
1.水流;支流。 2.随波逐流。比喻世事的变化。 3.形容目光流转。
- 流波
liú bō
1.流水。《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唐 罗隐 《蟋蟀诗》:“美人在何,夜影流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八:“习成固难挽,流波日滔滔。”《花城》1981年第1期:“从船舱望去,两岸弥漫在细雨中的房屋、树木,仿佛浮在流波之上,时起时伏地向后退去。” 2.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李善 注:“流波,目视貌,言举目延视,精若水波,将成澜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歌舞将终,舞人并脱去上衣,袒露半身,回首流波送媚。”
- 泝流
sù liú
1.亦作“溯流”。 逆着水流方向。《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泝流而汲。”《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陈导》:“ 唐 陈导 者, 豫章 人也,以商贾为业。 龙朔 中,乃泛舟之 楚 ,夜泊江浦。见一舟泝流而来,亦宿于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咸丰三年七月初十日》:“前闻逆船千餘,自 南京 泝流西上。” 峻青 《秋色赋·狮峰月夜》:“我沿着小溪,溯流而上,向着山谷的深处走去。” 2.顺着水势。《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不用官船,微服而行,驾一小艇,由 黄河 泝流而下。”
- 泛流
fàn liú
亦作“泛流”。 流水。
- 流泛
liú fàn
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