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雁
shā yàn
亦作“ 沙鴈 ”。 即雁。常栖息于江湖沙渚中,故称。
- 重沙
zhòng shā
层层沙粒。
- 沙路
shā lù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2.指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3.即沙线。
- 沙线
shā xiàn
1.亦作“ 沙线 ”。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因亦指航线上的暗滩。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徐部郎唐观察朱观察书》:“所用柁水人等更属駑下,并沙线暗礁,亦不諦认,一味省钱,经营日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有一位管带,也不知道他是甚么出身,莫説风涛沙綫一些不懂,只怕连东西南北他还没有分得清楚呢。”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今之深諳海战,能任水弁者,几何人矣!久歷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 2.见“ 沙綫 ”。
- 沙溆
shā xù
1.亦作“沙潊”。 沙滩临水处。 2.见“沙漵”。
- 沙鼠
shā shǔ
哺乳动物。 体细长,毛灰色,鼻尖淡红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茎叶,能传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称。也叫黄鼠。
- 穷沙
qióng shā
荒凉的沙漠。 唐 李商隐 《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亘絶漠以销魂,委穷沙而丧胆。” 唐 窦常 《谒诸葛武侯庙》诗:“人同过隙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时战争连年,虏氛甚恶,穷沙万里,雪没马鼻。”
- 沙潬
shā tān
见“ 沙滩 ”。
- 龙沙
lóng shā
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 沙汏
shā dà
见“ 沙汰 ”。
- 白沙
bái shā
1.白色沙砾。 2.即白鲨。
- 沙米
shā mǐ
草本植物东蘠的子。 多生长于沙地,可以做饭,因名。 元 成廷珪 《送潘仲明之泰兴》诗:“年丰沙米贱,江近网鱼鲜。”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
- 沙海
shā hǎi
1.指大沙漠。 《魏书·萧衍传》:“沙海荒忽之外,瀚漠羈縻之表,方志所不传,荒经所不缀。” 清 高述明 《人日塞外马上口占》:“綵花剪细风光旧,沙海云开气象新。”《人民日报》 2.4:“一九四九年, 长城 脚下的 榆林城 解放了。可是,这座塞上名城已经成为陷在沙海中的‘孤岛’,海浪似的沙丘从四面八方一直涌到城下。” 3.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境内。《战国策·东周策》“夫 梁 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 暉臺 之下、 少海 之上” 元 吴师道 补注:“‘少’当作‘沙’。《九域图》, 开封 有 沙海 ,引此。” 唐 孟浩然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风吹 沙海 雪,渐作 柳园 春。”参阅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沙海》。
- 聚沙
jù shā
亦作“ 聚砂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积小善为大行。后亦指年幼慕道,学佛论道。 唐 于志宁 《<大唐西域记>序》:“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唐 李俨 《<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饰綵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 五代 齐己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诗:“长忆旧山日,与君共聚沙。”
- 沙瓶
shā píng
犹沙罐。
- 沙牛
shā niú
1.黄牛。 2.比喻忠实诚恳为别人服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