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毳
hè cuì
1.鹤的羽毛。 唐 姚合 《过无可上人院》诗:“蚁行经古蘚,鹤毳落深松。” 宋 苏轼 《和陶还旧居·梦归惠州白鹤山居作》:“ 鹅城 亦何有,偶拾鹤毳遗。”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引 王穉钦 《春昼》诗:“絮飘兼鹤毳,花落罥蛛丝。” 2.比喻白发。 唐 白居易 《香山居士写真诗》:“鹤毳变玄髮,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
- 纤毳
xiān cuì
细毛。
- 雪毳
xuě cuì
鸟兽的白色细毛。
- 霜毳
shuāng cuì
鸟兽的白色细毛。
- 毳索
cuì suǒ
毛制的绳索。
- 鸟毳
niǎo cuì
鸟腹细毛。
- 鸿毳
hóng cuì
鸿雁的细毛。 借指轻微之物。
- 毳衣
cuì yī
1.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绘绣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绣黼黻。 2.毛皮所制衣。 3.僧服的一种。
- 毳罽
cuì jì
毛织品。
- 毳膻
cuì shān
牲畜的腥臊气。借指入侵者。
- 毳羽
cuì yǔ
指羽毛。
- 毳毳
cuì cuì
枝条柔嫩貌。
- 毡毳
zhān cuì
1.亦作“氊毳”。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隋书·西域传·高昌》:“弃彼氊毳,还为冠带之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时方五月中,﹝蛮人﹞皆被氊毳,臭不可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至其衣氊毳,食湩酪,仰茶忌痘,则 藏 民所同。” 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 三苏 。” 宋 范成大 《合江亭》诗:“毡毳昔乱 华 ,车马隔中州。”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多景楼》:“盖自 吴 晋 以来,立国於南者,恃 长江 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毡毳之域哉。”
- 毛毳
máo cuì
1.鸟的细毛。 2.兽的毛皮。
- 毳幙
cuì mù
亦作“ 毳幕 ”。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 李善 注:“毳幙,毡帐也。” 唐 王维 《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嚮风以无阶;毳幙之人,惟涂地而可获。”《资治通鉴·唐高宗麟德二年》:“东自 高丽 ,西至 波斯 、 乌长 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清 顾炎武 《感事》诗之六:“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
- 毳帘
cuì lián
毛织的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