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歧路徘徊
qí lù pái huái
歧路:岔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在岔道上走来走去。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
- 歧视
qí shì
不平等地看待。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朕恭膺天命,寅绍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视。” 巴金 《家》二五:“节省时间,便于工作,以及减少社会上歧视女子的心理。”
- 歧出
qí chū
指本文之内文字前后不符(多指术语等)
- 歧互
qí hù
错杂;不一致。
- 歧意
qí yì
犹贰心。《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其言如会何?后会也” 汉 何休 注:“説与会伐 宋 同。刺 陈侯 不慕霸者,反歧意于 楚 ,失信后会。”
- 歧途
qí tú
1.亦作“歧涂”。 岔路。 2.比喻错误的道路。 3.谓不同的途径。
- 歧旁
qí páng
双岔路。
- 歧嶷
qí yí
1.《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谓幼年聪慧为“歧嶷”。《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文选·左思<吴都赋>》:“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刘逵 注:“歧嶷,谓有识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彭城王勰 字 彦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谓六、七岁。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歧嶷﹞亦言六、七岁也。” 王闿运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异,缉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
- 歧悮
qí wù
见“ 歧误 ”。
- 歧趋
qí qū
亦作“ 歧趣 ”。不同的趋向。
- 歧阻
qí zǔ
谓道路阻塞。
- 歧路
qí lù
1.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 2.错误的道路。如:小张虽误入歧路,但在同志们耐心的帮助教育下,他决心改邪归正。
- 歧路他乡
qí lù tā xiāng
歧路:岔路。指远离家乡的外地。多指关系亲密的两人分别流落在异地。
- 歧异
qí yì
差异;不相同。
- 歧秀
qí xiù
聪慧出众。
- 歧趣
qí qù
见“ 歧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