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浪
yáng liǔ làng
形容柳枝随风飘拂,起伏如浪。
- 杨柳梦
yáng liǔ mèng
即杨花梦。
- 杨柳腰
yáng liǔ yāo
1.形容女子苗条的腰肢。 2.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后借指唐白居易歌妓小蛮。
- 杨柳身
yáng liǔ shēn
形容女子苗条轻柔的身段。
- 折杨柳
shé yáng liǔ
1.古《横吹曲》名。 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 杨柳曲
yáng liǔ qǔ
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唐 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 唐 崔涂 《读<庾信集>》诗:“唯有一篇《杨柳曲》, 江 南 江 北为君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梁应来 绍壬 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听玉笛吹来,徧传 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 西湖 。’”亦称“ 杨柳歌 ”、“ 杨枝曲 ”。 唐 孟郊 《折杨柳》诗之二:“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疎缘别苦,曲怨为年多。” 明 刘基 《过苏州》诗之四:“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肠声。就中更有《杨枝曲》,恨杀昏鸦及晓鶯。”
- 杨柳鞭
yáng liǔ biān
柳树枝做的马鞭。折柳作鞭为古代春游的一种习俗。
- 杨柳枝
yáng liǔ zhī
1.乐府近代曲名。 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易名《杨柳枝》,开元时已入教坊曲。至白居易依旧曲作辞,翻为新声。其《杨柳枝词》之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当时诗人相继唱和,均用此曲咏柳抒怀。七言四句,与《竹枝词》相类。参阅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乐府诗集》卷八一。 2.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唱《杨柳枝》,因以曲名人,代称樊素。
- 杨柳楼
yáng liǔ lóu
犹青楼,妓院。
- 杨柳细
yáng liǔ xì
腰的歇后语。
- 杨柳
yáng liǔ
1.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专指柳树 3.古曲名,即折杨柳[atune]
- 柳条箱
liǔ tiáo xiāng
以去皮的柳树枝条编成的箱子。 也称柳条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你查罢!’那青年立刻从床底下拖出自己的柳条箱来。”
- 柳条边
liǔ tiáo biān
清 初 顺治 间开始分段修筑,至 康熙 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 盛京边墙 、 柳墙 、 柳城 、 条子边 。南起今 辽宁 凤城 南,东北经 新宾 东折西北至 开原 北,又折而西南至 山海关 北接 长城 ,名为“老边”。自 开原 东北至今 吉林市 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盛京 吉林 ,则以柳条结边为界, 柳条边 依内外 兴安岭 而建。” 清 彭兆琮 《感事》诗之八:“谁持木罌渡,顿溃 柳条边 。”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 榆关 东瞰 柳条边 , 辽海 人民异昔年。”
- 柳条
liǔ tiáo
编织筐、包、篮子等用的柳树柔软的枝条
- 杞柳
qǐ liǔ
木名。 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
- 柳木腿
liǔ mù tuǐ
方言。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