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枿
kū niè
1.枯枝,枯株。唐 喻凫 《宿石窟寺》诗:“野鹤立枯枿,天龙吟浄潭。” 宋 苏辙 《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脱壳楸》:“ 代州 寿寧观 , 宋 天圣 中,一楸树老且枯矣……投药此树中,明年,枯枿再茂。” 2.犹枯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蜀 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阴, 蜀 人呼为楷木。” 宋 朱松 《月桂花》诗:“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
- 枯槐
kū huái
已经枯萎的槐树。
- 枯鳣
kū zhān
泛指干鱼。鳣,鱼名。古指鲤、鲟等。
- 笋枯
sǔn kū
笋干。
- 枯涩
kū sè
枯燥无味
- 枯杨
kū yáng
1.凋枯的杨树。 2.指老杨树。
- 枯藤杖
kū téng zhàng
用老藤制的手杖。亦泛指手杖。
- 朽株枯木
xiǔ zhū kū mù
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同“枯木朽株”。
- 枯悴
kū cuì
1.憔悴。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南史·臧焘传》:“﹝ 臧盾 ﹞父卒,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识。” 唐 吕岩 《绝句》之二三:“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韶州东驿》:“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虽皆不死,而神气顿痴,颜色枯悴,盖血液已失故也。” 2.犹枯萎。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昔有思妇,夫官於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 3.枯燥乏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古风乐府之类,芳沃当代,响起陈人,淡寂无枯悴之嫌,繁藻无淫妖之忌。”
- 枯形灰心
kū xíng huī xīn
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
- 焦尾枯桐
jiāo wěi kū tóng
泛指良琴。
- 枯瘦如柴
kū shòu rú chái
瘦的像柴一样。形容瘦到极点。
- 枯鱼
kū yú
1.干鱼。 2.困于涸辙之鱼。
- 枯竹褐
kū zhú hè
绘画颜色名。
- 枯木堂
kū mù táng
和尚参禅打坐处。因如枯木寂然不动,故称。源于 唐 末 石霜 禅师。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卷十二。
- 吹枯拉朽
chuī kū lā xiǔ
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