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姓
zá xìng
大姓之外的各姓。《宋书·宗越传》:“安北将军 赵伦之 镇 襄阳 , 襄阳 多杂姓, 伦之 使长吏 范覬之 条次氏族,辨其高卑, 覬之 点 越 为役门。”《人民文学》1990年第5期:“今天这个会……是咱们姓 郑 的私事儿,所以没有通知那几家杂姓兄弟来参加。”
- 杂语
zá yǔ
1.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 2.指怪诞鄙俗之语。
- 诡杂
guǐ zá
诡变而复杂。
- 杂话
zá huà
指胡乱编造的佳人才子的故事。
- 杂数诗
zá shù shī
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杂数诗》:“按诗有以数为题者,如四时、四气、四色、五噫、六忆、六甲、六府、八音、十索、十离、十二属、百年是也;有以数为诗者,如数诗数名自一至十是也:今取而并列之。”
- 杂律诗
zá lǜ shī
各种格律的诗。
- 杂诗
zá shī
谓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
- 杂识
zá shí
1.犹杂念。 2.犹杂记。古人多以此名书以见义。
- 杂证
zá zhèng
杂病。证,通“ 症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 明 匿迹市隐逸人 《<金匮要略方论>序识》:“只因聊摄七十八岁撰成《明理论》,八十岁时注完《伤寒论》,未暇注《金匱论》,所以俗医分为二门,致今时众口一辞,誚 仲景 能治伤寒而不能疗杂证也。”
- 杂论
zá lùn
1.共同议论。《汉书·韦贤传》:“是时王未就国, 玄成 受詔,与太子太傅 萧望之 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 石渠阁 ,条奏其对。” 2.漫无中心,涉及面广的议论。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可覲 復与杂论延年及夫妇寿算等语,展转不寐。”
- 讹杂
é zá
错乱混杂。 《后汉书·儒林传论》:“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法愿》:“ 愿 又善唱导及依经説法,率自心抱,无事宫商,言语讹杂,唯以适机为要,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宋 范成大 《市街》诗:“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 杂然相许
zá rán xiāng xǔ
纷纷赞成他
- 杂记
zá jì
1.记载杂项的笔记;零碎的笔记 2.写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
- 杂讯
zá xùn
当讯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外在能量所产生讯号(如杂散电磁场)干扰,这些能量即杂讯。
- 杂议
zá yì
集议;共同评议。
- 杂歌謡辞
zá gē yáo cí
古代乐府采自民间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