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旨
běn zhǐ
1.亦作“本指”。亦作“本恉”。原意。 2.主旨。
- 法旨
fǎ zhǐ
1.佛法的要旨。 《魏书·释老志》:“ 道安 所正经义,与 罗什 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於是法旨大著中原。” 2.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平遥崇圣宫给文碑》:“仍仰本宫道众照依前项 清和 大宗师法旨,在意兴修住持勾当。”《西游记》第八回:“今领 如来 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镜花缘》第四五回:“只见 剖龟童儿 手中牵着一个大蚌从海中上来,走到黑面道人跟前,交了法旨。”
- 谕旨
yù zhǐ
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
- 文旨
wén zhǐ
1.文章的意旨。 2.法令条文的旨意。
- 教旨
jiào zhǐ
1.上对下的告谕。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庞公 ﹞寻授 开封府 判官, 尚美人 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 2.教皇的旨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輒与赞和。”
- 敕旨
chì zhǐ
帝王的诏旨。
- 旨挥
zhǐ huī
帝王的诏敕、命令。
- 望风承旨
wàng fēng chéng zhǐ
指说话行事同机迎合他人意旨。 见“望风希指”。
- 承旨
chéng zhǐ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2.接受圣旨。 3.官名。
- 朱批谕旨
zhū pī yù zhǐ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 托旨
tuō zhǐ
- 成旨
chéng zhǐ
既定的旨令。
- 懿旨
yì zhǐ
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
- 慈旨
cí zhǐ
1.仁惠的诏旨。 2.慈母的教诲。
- 迎意承旨
yíng yì chéng zhǐ
迎合、承接别人的意思。
- 阿意顺旨
ē yì shùn zhǐ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 宋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二·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陷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亦作“阿谀顺旨”、“阿谀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