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旗
wǔ cǎi qí
1.亦作“五彩旗”。多种颜色的军旗。 2.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国旗。因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故称。 3.见“五綵旗”。
- 别树一旗
bié shù yī qí
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 鹑旗
chún qí
朱雀旗。 鹑,南方朱鸟七宿的总称,朱鸟亦称朱雀,故称。
- 嘛呢旗
ma ne qí
也称经幡。
- 卧鼓偃旗
wò gǔ yǎn qí
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正正之旗
zhèng zhèng zhī qí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 三面红旗
sān miàn hóng qí
一九五八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合称三面红旗。
- 蚩尤旗
chī yóu qí
1.彗星名。 古代以为星出,主有征伐之事。《吕氏春秋·明理》:“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晋书·天文志中》:“﹝妖星﹞六曰蚩尤旗,类彗而后曲,象旗。”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丙午丁未》:“ 武帝 元光 元年为丁未,长星见,蚩尤旗亘天。”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二:“但明大理星,何畏蚩尤旗。” 2.相传 蚩尤 冢所出的赤气。《史记·五帝本纪》“遂禽杀 蚩尤 ” 南朝 宋 裴駰 集解:“《皇览》曰:‘ 蚩尤 冢在 东平郡 寿张县 闞乡 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絳帛,民名为 蚩尤 旗。’” 3.画有 蚩尤 形象的旗。《云笈七籤》卷一百:“帝令画 蚩尤 之形於旗上,以厌邪魅,名 蚩尤 旗。”
- 认旗
rèn qí
1.谓行军时主将所有的作为表识的旗帜。旗上有不同的标记,以便士兵辨认。《通典·兵二》:“认旗远看难辨,即每营各别画禽兽自为标记。”《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 李绍荣 识其旗” 元 胡三省 注曰:“凡行军,主将各有旗以为表识,今谓之‘认旗’。”《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关公 活捉执认旗的小卒过来,问取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认旗,就是认军旗,旗上有将领的官号或姓名。”《新民晚报》 2.5:“他那座驾船上插着面认旗,旗上绣了个大大的‘郭’字。红旗帮首领姓 张 名 保仔 ,他那认旗上绣个‘张’字。”
- 二十四旗
èr shí sì qí
清 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 蒙族 和 汉族 军队,分别编为 蒙古军 八旗和 汉军 八旗,与原有 满族 八旗,共为“二十四旗”。
- 扯顺风旗
chě shùn fēng qí
形容随风摆动,顺势迎合,奉承别人。
- 内三旗
nèi sān qí
即内务府属镶黄旗包衣、正黄旗包衣、正白旗包衣三旗。
- 锋旗
fēng qí
亦作“鏠旗”。灵旗上有太一、招摇、天蜂三星。古代用以敬神,使进军讨伐取胜。《汉书·郊祀志上》:“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泰一鏠旗。”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伐》:“时鏠旗深入,未有所底。” 明 刘基 《处州石末公德政碑颂》:“鏠旗所指,百怪走藏。” 章炳麟 《春秋左传读·哀公篇·获其蠭旗》:“ 哀 二年:‘获其蠭旗。’案:《天文志》云:‘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蠭。’(《天官书》作锋,锋本字,蠭借字。)‘矛、盾动摇,角大,兵起。’《上曲礼》:‘“招摇”在上,急缮其怒。’注:‘画招摇星於旌旗上,以起居坚劲军之威怒,象天帝也。招摇星在北斗杓端,主指者。’据此,则‘蠭旗’者,谓画天蠭於旌旗,犹‘招摇’也。皆主兵,故通用。《郊祀志》云:‘为伐 南越 ,告祷泰一……为泰一鏠旗,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意亦犹是太一三星,谓太一在后,招摇、天蠭在前,合三星也。”一说即蜂旗。画有状如丹鸟的大蜂的战旗。锋,通“ 蜂 ”。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将军贺娄公神道碑》:“锋旗不息,刁斗恒惊。” 倪璠 注:“疑作‘蜂旗’。《左传·哀二年》曰:‘ 郑 人击 赵简子 ,得其蜂旗。’”
- 斩将夺旗
zhǎn jiàng duó qí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 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 丹旗
dān qí
1.红色的旗帜。 2.丹旂:同“丹旗”。
- 降旗
jiàng qí
把旗子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