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旒
lóng liú
龙旗。
- 辰旒
chén liú
古代旌旗名。 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
- 珠旒
zhū liú
1.皇冕前后的珠串。 常借指帝王。 2.比喻似珠饰冕旒之物。
- 采旒
cǎi liú
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孔颖达 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 旒旗
liú qí
含义旒旗 指铭旌,古人用以书德行。历史记载《文选·潘岳》:“行以号彰,德以述美。敢托旒旗,爰作斯诔。
- 玉旒
yù liú
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 常以代称天子。
- 赘旒
zhuì liú
赘,连缀;旒,旌旗上的飘带。 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赘旒然。” 何休 注:“旒,旂旒;赘,繫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壻为赘壻矣。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王大誓师旅,兴言感慨,荡清上国,拯厥赘旒。” 清 潘耒 《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 章炳麟 《答学究》:“以囚之则君若赘旒,而位号未改,幸四邻可以无动。”
- 旒纩
liú kuàng
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2.借称帝王。
- 旒旐
liú zhào
指铭旌。
- 旒旌
liú jīng
1.亦作“旒旍”。有垂旒的旌旗。 2.指铭旌。
- 旌旒
jīng liú
亦作“ 旌斿 ”。 旌旗。
- 旄旒
máo liú
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 宸旒
chén liú
帝王之冠。借指帝王。 唐 无名氏 《梅妃传》:“忆昔 太液 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首引》:“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 ,不久量移 儋耳 ,重拜宸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 嘉靖 初年, 世宗 升殿,尚宝卿 谢敏行 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 画旒
huà liú
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 十二旒
shí èr liú
1.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 2.借指天子。
- 旒缀
liú zhuì
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附赘。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 仇兆鳌 注:“《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繫属,如旗之縿为旒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 刘琨 《劝进表》:‘国家之危,有若缀旒。’”按:《公羊传·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赘旒然”。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本原既得,不独《蓉渡》为糟粕,即《乌丝》《载酒》亦成旒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