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族
jiǎ zú
甲族jiǎ zú,1、指世家大族。2、指甲壳动物。
- 族田
zú tián
旧时指某一个宗族所共有的田地
- 天族
tiān zú
皇族。
- 高门大族
gāo mén dà zú
地位显要的家庭
- 大族
dà zú
人口多、分支繁的豪门家族。《左传·成公十七年》:“ 厉公 将作难, 胥童 曰:‘必先三 郤 ,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敌多怨,有庸。’”《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新唐书·李密传》:“ 永安 大族 周法明 举 江 黄 地附之。”
- 族夏
zú xià
周 代乐章名。 为钟鼓乐九夏之一。
- 壮族
zhuà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古称“西瓯”、“骆越”、“乌浒”、“俚”、“僚”, 宋 始称“撞”。解放后称为“僮族”,1956年改“僮”为“壮”。主要分布在 广西 ,少数居住在 云南 、 广东 。人口近一千四百万。
- 士族
shì zú
1.世族。东汉 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 南北朝 时最盛,至 唐 末渐趋消亡。《晋书·许迈传》:“ 许迈 字 叔玄 ,一名 映 , 丹阳 句容 人也。家世士族,而 迈 少恬静,不慕仕进。”《北史·裴让之传》:“ 杨愔 每称叹曰:‘ 河东 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晋王 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2.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近在 并州 ,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朱滔 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 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 堂族
táng zú
同宗而非嫡系的亲族。
- 族地
zú dì
一姓一族的土地。
- 圮族
pǐ zú
1.毁害族类。 2.指衰败的旧家族。
- 土族民歌
tǔ zú mín gē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 土族语
tǔ zú yǔ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十三世纪记录蒙古语的文献中出现的首辅音h(现代蒙古语已经失落),在土族语中主要是f﹝f﹞或h﹝x﹞。由于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而形成了词首复辅音。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较多。
- 土食族
tǔ shí zú
指为了减少因运输而产生的能源浪费而只吃当地生产的食物者。
- 土家族
tǔ jiā zú
中国 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与古代“武陵蛮”、“五溪蛮”有渊源关系。人口二百八十余万。分布在 湖南 西北部和 湖北 恩施地区 等地,与汉、苗等族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文。 沈从文 《<散文选>题记》:“从全国解放开始, 湘 西逐渐在前进在改变。 湘 西土家族和苗族已成立了联合自治州。”
- 多民族国家
duō mín zú guó jiā
由多种民族组成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