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揆
dào kuí
1.准则;法度。 《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 朱熹 集注:“道,义理也;揆,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四年》:“秉国钧者惟私情之徇,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退而列风纪六事以上。一曰建道揆。请復京师首善书院,崇祀 冯从吾 为瞽宗,昭圣明兴道致治之意。復天下社学,选明德老成者为之师,聚里中彦士教之。” 2.制订法规。 宋 岳珂 《桯史·陈了翁始末》:“ 瓘 比缘稟事,闻閤下之言,指尚书省为道揆之地, 瓘 谓閤下此言失矣。三省长官,宜守法而已,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岂太宰之所得预乎?” 3.指制订法规之机构。 宋 岳珂 《愧郯录·给舍论驳》:“然 元祐 之初, 司马文正 光 已尝乞合三省,则是道揆虽一,职守仍分。至如合二府於一堂,列两省於同局,则固不必为是区别,斯亦南渡简易之制也。”
- 机揆
jī kuí
机要政务。
- 揆量
kuí liàng
审度。
- 揆策
kuí cè
犹画策。
- 测揆
cè kuí
测度。
- 揆度
kuí duó
揣度,估量。
- 揆席
kuí xí
宰相的职位
- 首揆
shǒu kuí
首相。揆,宰相的职位。《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时 倭文端公 方以首揆掌院,偶有违言,遂疑 倭公 迂阔沮大计。”
- 揆违
kuí wéi
离别。
- 阁揆
gé kuí
内阁首脑。指内阁首相、内阁总理等。
- 鸣弦揆日
míng xián kuí rì
《晋书·嵇康传》:“ 康 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 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后以“鸣弦揆日”称赞 嵇康 的恬静寡欲,坦荡无私。《后汉书·逸民传论》:“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犹不显,况怨累之为哉!与夫委体渊沙,鸣弦揆日者,不其远乎!” 李贤 注:“鸣弦揆日,谓 嵇康 临刑顾日景而弹琴也。论者以事迹相明,故引 康 为喻。”
- 瞻星揆地
zhān xīng kuí dì
上观天候,下察地形。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陳圭置臬,瞻星揆地。興復表門,草創華闕。”亦省作“ 瞻揆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 世尊 命 舍利子 隨瞻揆焉,唯太子 逝多 園地爽塏。”
- 揆门相
kuí mén xiāng
宰相的别称。 语出《书·舜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敍,宾于四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吕蒙正 ﹞子 从简 当奏补,时公为揆门相,旧制,宰相奏子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加朝阶……固让,方允止授九品京官。”
- 百揆
bǎi kuí
1.总理国政之官。 《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蔡沉 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 唐 虞 有之,犹 周 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 唐 虞 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 王安石 《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 禹 以宅百揆也。”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 帝舜 起匹夫,摄百揆。及为天子,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好问,好察邇言。” 2.指各种政务。《后汉书·张衡传》:“百揆允当,庶绩咸熙。”《旧唐书·卢杞传》:“ 吉州 长史 卢杞 ,外矫俭简,内藏奸邪,三年擅权,百揆失序,恶直丑正,乱国殄人。”《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长安 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詰,官乱职废,将堕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胡三省 注:“ 唐 虞 有百揆之官。 孔安国 曰: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此所谓百揆,盖言百官之事也。” 3.百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公 ( 桓温 )语 嘉宾 ( 郗超 ):‘ 阿源 ( 殷浩 )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新唐书·高祖纪》:“戊辰, 隋帝 ( 杨侑 )进 唐王 ( 李渊 )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与成君瓘书》:“云‘嗣王’,谓五年 太子晃 ( 拓跋晃 )副理万机,总统百揆也。”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吾故首则曰,择百揆以协同寅。”
- 揆路
kuí lù
宰相之位;内阁。 《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虽罢机衡,尚居揆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左右丞之上,其议出於 李汉老 。 汉老 时为右丞,盖暗省转厅,可径登揆路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又十八年, 陆 始正春卿之席,则今上龙飞, 江陵 欲收 陆 以为重,且示意即入揆路。”
- 揆格
kuí gé
谓对客观事物的量度推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