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世嫉俗
fèn shì jí sú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 愤愤不平
fèn fèn bù píng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 愤不顾身
fèn bù gù shēn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 愤不欲生
fèn bù yù shēng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 愤时疾俗
fèn shí jí sú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同“愤世嫉俗”。
- 愤激
fèn jī
1.愤怒激动。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 刘毅 ﹞及败於 桑落 ,知物情已去,弥復愤激。” 蒋光慈 《短裤党》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 2.激奋,激昂。 晋 张华 《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宋纪上·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望霄汉以永怀,盼山川以增佇。” 宋 叶适 《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及 隆兴 英睿愤激,大势宜若遽振。” 3.指偏激。 明 焦竑 《李氏<焚书>序》:“ 宏甫 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 清 王筠 《箓友肊说》:“ 筠 质性粗俗,多愤激过当之语。”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将先后所论洋务五十五篇……付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自知愤激之词,不免狂戇僭越之罪。” 4.形容气势猛烈。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畿辅杂记二·苑家口》:“独一河承受诸水,河身狭隘,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衝撞。”
- 愤愠
fèn yùn
怨恨;愤怒。
- 愤怼
fèn duì
愤慨怨恨。
- 愤切
fèn qiē
十分愤恨。
- 愤恨
fèn hèn
愤怒怨恨
- 愤发
fèn fā
1.奋发。 2.发怒。
- 愤媿
fèn kuì
愤恨惭愧。
- 愤悱
fèn fěi
1.谓积思求解。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愤慨,怨恨。
- 愤怒
fèn nù
非常气愤(激动到极点)
- 愤涛
fèn tāo
怒涛。
- 愤勇
fèn yǒng
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