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举
dé jǔ
犹善行,美善的措施。谓以贤德为标准荐举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咨议蓁让代兄袭封表》:“若使 賁 高 延陵 之风,臣忘 子臧 之节,是废德举,岂曰能贤。”《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杨伯峻 注:“ 穆公 之意,盖以让国是德, 宣公 以国让於己,己亦让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举。己不让,则是废弃此德举。”
- 道德行为
dào dé xíng wéi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 进德脩业
jìn dé xiū yè
指增进道德与建立功业。
- 德业
dé yè
德行与功业。
- 不德而功
bù dé ér gōng
不:无;德:德行,才能。没有才能却受到奖赏。
- 盛德不泯
shèng dé bù mǐn
指大德者永世受人崇敬
- 妖不胜德
yāo bù shèng dé
比喻邪不压正。
- 上德若谷
shàng dé ruò gǔ
出自老子《道德经》,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
- 三德
sān dé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2.即三老。 3.指狐的三种特性。
- 七德舞
qī dé wǔ
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 贞观 七年 太宗 制《破阵乐舞图》,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七德舞,七德歌,传自 武德 至 元和 。”《旧唐书·音乐志一》:“ 贞观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其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 褚亮 、 李百药 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
- 七德
qī dé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 明 杨慎 《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4.隋 唐 时舞名。又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旧唐书·音乐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旧唐书·音乐志一》:“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参见“ 七德舞 ”。
- 一飧之德
yī sūn zhī dé
一顿饭的恩惠。
- 同德一心
tóng dé yī xīn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 同心一德
tóng xīn yī dé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 含一之德
hán yī zhī dé
谓纯一的至德。
- 一德
yī dé
1.谓始终如一,永恒其德。 2.同心同德。 3.犹一能。 4.谓法令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