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徵起
zhǐ qǐ
征召起用。 唐 杜甫 《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 病徵
bìng zhǐ
1.疾病的征候。 2.谓弊病所在。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法 晋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过。”
- 派徵
pài zhǐ
摊派征收。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盖各里派徵钱粮,譬如本户该徵白银十两,但纳串二三两与粮里,收去银三四两,则粮里絶不敢至其家催办矣。”《清会典事例·户部·计屯贴运》:“赤军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徵运费银一两三钱三分。”
- 徵据
zhǐ jù
犹证据。《宋书·范晔传》:“卿与 谢综 , 徐湛之 、 孔熙先 谋逆,并已答款,犹尚未死,徵据见存,何不依实。”《旧唐书·卢藏用传》:“附会前史,变易旧经,依记空文,以为徵据。”
- 徵祥
zhǐ xiáng
征兆。 亦特指祥兆。 汉 刘向 《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徵祥毕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 班 书载此徵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甲)》:“昨宵眼梦有徵祥,今朝得见慈悲相。”
- 浮徵
fú zhǐ
超额征收。 清 贝青乔 《哀甬东诗小序》:“ 鄞县 赋额浮徵逾倍。”
- 徵辟
zhǐ bì
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 五代 齐己 《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 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 章炳麟 《箴新党论》:“ 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名之域。”
- 清徵
qīng zhǐ
1.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韩非子·十过》:“ 师旷 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 明 夏完淳 《九哀·临清流》:“期美人兮 江 干,奏清徵兮玉阑。” 2.省察;审察。《后汉书·黄琼传》:“阶下不加清徵,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糅,所谓抵金玉於砂砾,碎珪璧於泥涂。” 王先谦 集解:“官本考证曰:‘诸本同,徵,当作徵。’ 惠栋 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欲。’ 郑玄 云:‘徵,清也。’《左传·襄二十七年》云:‘以徵过也。’ 杜预 曰:‘徵,审也。’”徵,一本作“ 澂 ”。参见“ 清澄 ”。
- 徵收
zhǐ shōu
徵收有三重意思:“收取赋税”,“泛指收取”和“招收”。
- 徵迹
zhǐ jì
迹象。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而《卜辞》中则确有多父多母之征迹。”
- 灵徵
líng zhǐ
祥瑞的征兆。 晋 王嘉 《拾遗记·魏》:“父老云:‘当 秦 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芜没无有蹊径。及 魏帝 之始,稍觉相近,如双闕。’土石阴类, 魏 为土德,斯为灵徵。”
- 徵情
zhǐ qíng
犹言抒发感情。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先生於书无所不读,函盖充周,不见涯涘,而举其所閲歷与覩记者,往往即事以徵情,取之於心,而谐之於韵。”
- 徵请
zhǐ qǐng
谓朝廷以礼聘请出仕。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今之世,朝庭设科举以待士,士或伏处巖穴,养高名以待徵请。虽近於古,究之於义,则未然也。”
- 徵选
zhǐ xuǎn
征召选拔。三国 吴 韦昭 《博奕论》:“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唐 沉佺期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诗:“庙堂盛徵选,戎幕生光辉。”
- 徵授
zhǐ shòu
征召授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韦津误死》:“及 洛阳 平, 高祖 与 津 有旧,徵授諫议大夫。”参见“ 徵拜 ”。
- 徵稿
zhǐ gǎo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 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 闻一多 《龙凤》:“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