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徵讯
zhǐ xùn
召问。 《国语·晋语八》:“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徵讯也。” 韦昭 注:“徵,召也。讯,问也。”
- 徵要
zhǐ yào
犹证据。 要,核实之辞。《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説臣此言,必有徵要。乞蒙 宣子 之辨,而求 王叔 之对。”
- 徵命
zhǐ mìng
1.征召、命令。《后汉书·周举传》:“时 梁冀 贵盛,被其徵命者,莫敢不应。”《后汉书·张楷传》:“故 长陵 令 张楷 行慕 原宪 ,操拟 夷 齐 ……前比徵命,盘桓未至。” 2.指征召的命令。《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而 黄初 以来,徵命屡下,每輒辞疾,拒违不至。”
- 吉徵
jí zhǐ
1.幸运的征召。 《汉书·何并传》:“郡中乱, 王莽 遣使徵 詡 ,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 詡 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 2.吉祥的征兆。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无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见难可也。”《晋书·刘聪载记》:“ 张氏 梦日入怀,寤而以告, 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王元渊 ﹞夜梦著袞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徵。”
- 徵藏史
zhǐ cáng shǐ
上古主管典籍之官。 《庄子·天道》:“ 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 成玄英 疏:“﹝徵藏史﹞犹今之祕书官,职典坟籍。”后特指 老聃 。 春秋 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伯阳 。 章炳麟 《原道上》:“ 孔父 受业於徵藏史, 韩非 传其书。”
- 徵取
zhǐ qǔ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旁徵博引
páng zhǐ bó yǐn
大量地引证材料。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 史湘云 影 陈维崧 , 宝釵 、 妙玉 则从 徐 説,旁徵博引,用力甚勤。” 沙汀 《祖父的故事·巡官》:“老头子又会说那是官腔,不可靠的,而且旁征博引些事实来证明一切官腔之不可靠。”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 幺伯娘 还旁征博引,举出许多奉教不好的例来。”
- 徵剥
zhǐ bāo
征收剥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詔逋科悉皆蠲免。而 实 敢肆诬罔,復令徵剥。”
- 遣将徵兵
qiǎn jiāng zhǐ bīng
见“ 遣兵调将 ”。
- 六徵
liù zhǐ
亦作“ 六证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 徵使
zhǐ shǐ
征召的使者。《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 徵价
zhǐ jià
收取价款。 唐 韩愈 《论复盐法事宜状》:“若据口给盐,依时徵价,办与不办,并须纳钱……臣恐因此所在不安,百姓转致流散。”
- 亡徵
wáng zhēng
国家将亡的征兆。《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 徵亡
zhǐ wáng
招致败亡。汉 徐干 《中论·法象》:“ 却犨 以傲享徵亡, 冀缺 以敬妻受服。”
- 变徵之声
biàn zhǐ zhī shēng
- 义徵
yì zhǐ
谓自愿应征。唐 初与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种,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旧唐书·职官志三》:“其义徵者别为行伍,不入募人之营。”《旧唐书·刘仁轨传》:“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