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庶弟
shù dì
庶出之弟。
- 庚弟
gēng dì
旧时对同龄人的谦卑的自称。多用于名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 楚 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謁,呼庚兄庚弟。”
- 年弟
nián dì
科举时代对同年登科者的自称。
- 带徒弟
dài tú dì
在工作中传授知识、技能等给徒弟
- 师弟
shī dì
1. [junior fellow apprentice]:称后于自己从同一个师父学习的人2. [the son of one's master]:师父的儿子中年龄比自己小的人3. [father's apprentice (younger than oneself)]:父亲的徒弟中年龄比自己小的人4. [teacher and pupil]:老师和弟子
- 弟布
dì bù
王莽 时钱币名。
- 弟子舆尸
dì zǐ yú shī
形容大败之状。
- 寒门子弟
hán mén zǐ dì
家境不好的孩子。
- 旧家子弟
jiù jiā zǐ dì
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
- 故家子弟
gù jiā zǐ dì
1.昔日官宦人家的子弟 2.王生独自回进房来,对刘氏说道:我也是个故家子弟,好模好样,不想遭这一场,反被那小人逼勒!说罢,泪如雨下。--《初刻拍案惊奇》
- 家弟
jiā dì
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
- 宗弟
zōng dì
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比自己年幼的嫡子为“宗弟”。《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於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孔颖达 疏:“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不得亲祭。”参见“ 宗兄 ”。
- 季弟
jì dì
最小的弟弟。 《左传·文公十一年》:“ 卫 人获其季弟 简如 。” 唐 元稹 《阳城驿》诗:“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新唐书·李勣传》:“季弟 感 ,年十五,有奇操。”
- 孝弟
xiào dì
1.亦作“ 孝悌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4.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 姻弟
yīn dì
姻亲中同辈相互间的谦称或姻亲中长辈对晚辈的谦称。
- 姊弟
zǐ dì
1.亦作“ 姊娣 ”。姐姐和妹妹。《史记·五宗世家》:“ 建 又尽与其姊弟姦。”《汉书·外戚传下·赵孝成皇后》:“姊弟顓宠十餘年,卒皆无子。” 汉 刘向 《列女传·赵飞燕姊娣》:“ 赵飞燕 姊娣者, 成阳侯 赵临 之女, 孝成皇帝 之宠姬也。” 2.姐姐和弟弟。《北齐书·祖珽传》:“ 珽 乃遗 陆媪 弟 悉达 书曰:‘ 赵彦深 心腹深沉,欲行 伊 霍 事,仪同姊弟岂得平安,何不早用智士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马 乃悟姊弟皆菊精也。” 冰心 《往事二》九:“我们姊弟平日互相封赠的徽号多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