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山
cùn shān
小山。
- 山寮
shān liáo
山中棚屋。元 袁桷 《送雪窦长老校经回里》诗:“尘中白髮谁消得,归掩山寮听雪涛。” 张鼎丞 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伤员只能隐蔽在山寮上,靠群众草药治疗。”
- 水瘦山寒
shuǐ shòu shān hán
形容土地贫瘠又缺水,草木难生的地方,也可以形容冬季万物凋零的样子。
- 寒山片石
hán shān piàn shí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 寒山子
hán shān zǐ
唐 代著名诗僧,居 浙江 天台 寒岩 ,因称 寒山子 或 寒山 。 与 国清寺 僧 拾得 友善。好吟诗唱偈,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三卷。
- 寒山寺
hán shān sì
寺名。 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 枫桥镇 。相传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 南朝 梁 天监 年间,本名 妙利普 明塔院 ,又名 枫桥寺 。 宋 嘉祐 中曾改名 普明禅院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独寻秋草径,夜宿 寒山寺 。” 清 叶廷琯 《寒山寺王郇公书张继诗石刻》:“然则 寒山寺 中,旧当有此石刻,不知何时失去。”
- 寒山
hán shān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 富春山
fù chūn shān
山名。在 浙江 桐庐县 南。一名 严陵山 。前临 富春江 ,山下有滩称 严陵濑 ,为 汉 隐士 严光 游钓处。山腰有二盘石,称东西二钓台。各高百余米,巍然对峙,耸立江湄。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为 宋 处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
- 山木自寇
shān mù zì kòu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 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 深山密林
shēn shān mì lín
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 密山
mì shān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指峚山。
- 寄迹山林
jì jì shān lín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 寄情山水
jì qíng shān shuǐ
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用山水来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作者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或者,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
- 水宿山行
shuǐ sù shān xíng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 山宾
shān bīn
来自山中的宾客。特指 汉 商山 四皓。
- 山容水态
shān róng shuǐ tài
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