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宪
zhōng xiàn
唐 代中丞的别称。唐 羊士谔 《巴南郡斋有怀昔年朝谒因成八韵》:“豸角随中宪,龙池列近臣。”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中丞为独坐、为中宪。”
- 邦宪
bāng xiàn
1.《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毛 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宜加贬黜,用申邦宪。” 宋 曾巩 《张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致兹绎骚,自干邦宪。” 清 严允肇 《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大夫秉邦宪,兢兢志靡他。” 2.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既领臺纲,又毗邦宪。” 马其昶 校注:“ 陈景云 曰: 元和 十年, 晋公 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宪,非别除也。”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公兼邦宪,以副经纪。”旧注:“十二年,以摠兼御史大夫,充 淮西 行营诸军宣慰使。”
- 宪量
xiàn liàng
东汉 黄宪 ,字 叔度 ,器度宏大。
- 播宪
bō xiàn
颁布法令。
- 大宪
dà xiàn
旧时府吏对上司的称呼
- 预备立宪
yù bèi lì xiàn
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后又颁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开国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揭穿预备立宪的骗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 典宪
diǎn xiàn
典章制度
- 宪兵
xiàn bīng
一支军队或某一级军事指挥机构内的组成部分,它在士兵和那些隶属于该部队的人员中间行使警察的职权,逮捕逃兵以及看管犯人
- 君主立宪
jūn zhǔ lì xiàn
以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可分为议会制与二元制两种。
- 宪纲
xiàn gāng
法纪;法度。《后汉书·和帝纪》:“市道小民,但且申明宪纲,勿因科令,加虐羸弱。”《南齐书·谢超宗传》:“此而不纠,宪纲将替。” 宋 陈亮 《东阳郭德麟哀辞》:“及其以智自营,则又为乡閭所讎疾,而每每有身掛宪纲之忧。”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嘉靖 末, 应侍郎 檟 为总督,此公守 常州 ,遵宪纲不肯跪。”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交际》:“名柬称谓,京宦有旧式可循,外官有宪纲可守,不容率意为之。”
- 宪批
xiàn pī
旧称上司批复的公文。
- 轨宪
guǐ xiàn
法度。《晋书·孙盛传》:“时 盛 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魏书·太祖道武帝纪》:“宜光崇圣烈,示轨宪於万世。”《新唐书·汉王元昌传》:“数触轨宪, 太宗 手詔诲督。”
- 敕宪
chì xiàn
教令。
- 宪谕
xiàn yù
上司的吩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藩臺奉了宪諭,如何敢怠慢。”
- 贰宪
èr xiàn
古代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监察机构,也称宪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也称风宪官。其副职则称贰宪。
- 宪牍
xiàn dú
御史弹劾所用的简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