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态
shēng tài
人的话音和神态
- 引声
yǐn shēng
谓曼延其声。
- 雪声
xuě shēng
1.降雪的声响。 2.吟雪之声。
- 声章
shēng zhāng
金鼓和旌旗。
- 次声
cì shēng
- 声骨
shēng gǔ
谓听声揣骨的相术。
- 清声
qīng shēng
1.清亮的声音。汉 扬雄 《太玄赋》:“听 素女 之清声,观 宓妃 之妙曲。” 宋 梅尧臣 《秋日咏蝉》:“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明 梁辰鱼 《啄木儿·题闺中女郎》套曲:“听清声如柳外雏鶯。” 2.清美的声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奉礼终没,休矣清声。” 唐 元稹 《遣病》诗:“ 李三 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明 杨慎 《贞靖李君阡赞》:“绍两 冯 之清声,戞二 陶 之玄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予读是文,觉 彭公 之直节清声固令人有生不同时之慨,而 山公 之风趣亦藉可想见矣。” 3.谓疾促之声。《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 正声
zhèng shēng
1.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 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2.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 3.正风。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 声节
shēng jié
1.音声节奏。 2.声势气概。
- 隔声
gé shēng
用隔断或吸收声音的材料或结构降低声的传输过程
- 虚声
xū shēng
1.虚名;虚誉。《韩非子·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后汉书·黄琼传》:“自顷徵聘之士, 胡元安 、 薛孟尝 、 朱仲昭 、 顾季鸿 等,其功业皆无所採,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 宋 陈师道 《别黄徐州》诗:“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若不是他引我进去相见呵,万一谬採虚声聘定了,把鸞凰效,兀的不是神仙魑魅同偕老。” 2.假话;空话。 唐 皇甫湜 《制策一道》:“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空文虚声,溢於视听,而实功惠未有分寸及於苍生。” 唐 罗隐 《塞外》诗:“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金史·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传论》:“异时伐 宋 , 唐州 之役丧师七百,主将 讹论 匿之,而以捷闻。御史 纳兰 纠之, 宣宗 奬御史,而不罪 讹论 ,是君臣相率而为虚声也。” 3.虚假的声势。 宋 司马光 《言西边上殿札子》:“ 谅祚 又数扬虚声以惊动边鄙,而将帅之臣率多懦怯,别无才谋以折衝御侮,只知多聚兵马以自卫其身。” 明 袁宏道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诗:“东虏近乘胜,虚声震京甸。”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 朝鲜 政府亲 美 疏 俄 仇 清 恶 日 , 满清 依 俄国 虚声援助, 日本 得 美国 实力支持, 中 日 斗争愈益紧张。” 4.空谷间传出的回声。 唐 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鳧连倒影,巖鸟应虚声。”
- 离声
lí shēng
别离的声音。
- 盗声
dào shēng
1.犹夺声。 宋 晁载之 《续谈助》卷四引四皓答 张良 书:“当 秦 项 之艰难,力不能负干戈。擕手逃走,避役山草,倚朽若立,循水似济,遂使青蝇盗声於晨鷄,鱼目窃价於 隋 珠。” 2.窃取声誉。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上》:“﹝ 许武 ﹞乃会宗亲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人讥。’”
- 飞声
fēi shēng
犹扬名。
- 急声
jí shēng
古汉浯有二音急读而成一音的,叫做“急声”。 亦叫做合声、合音。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之乎”为“诸”。现代方言中亦有急声,如北京话“不用”为“甭”,苏州话“勿要”为“覅”。
- 销声
xiāo shēng
1.隐匿声名;隐姓埋名。 2.默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