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服
shēng fú
谓淫声异服。
- 声歌
shēng gē
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
- 被声
bèi shēng
犹被律。
- 树声
shù shēng
树立名声。
- 闻声
wén shēng
1.听到声音。 2.听到消息。 3.声名。
- 声病
shēng bìng
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 南朝 梁 沉约 等,至 唐 乃有此称。 唐 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 稹 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初识声病。” 宋 苏轼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札子》:“试经义者主虚浮之文,考试赋者主声病之学,纷紜争竞,理在不疑。”《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 胡三省 注:“声病,谓以平、上、去、入四声辑而成文,音从声顺谓之声,反是则谓之病。”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必费考索,推声病,未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参阅 郭绍虞 《永明声病说》、《再论永明声病说》。
- 玉声
yù shēng
1.佩玉相击的声音。 用以节步。 2.引申为美妙的声音。 3.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4.敬称他人的诗文。
- 声门
shēng mén
两侧声带之间矢状方向的裂隙(空间);亦指围绕这个间隙的所有结构
- 龤声
xié shēng
六书之一。 也称形声。
- 声论
shēng lùn
犹舆论。《南齐书·刘善明传》:“ 太祖 忧恐,常令 僧副 微行伺察声论。”《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萧纶 ﹞初镇 京口 ,大造器甲,既涉声论,投之於 江 。”《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我比亦警此声论,每欲陈闻,则口噤心悸。”
- 声地
shēng de
声望与地位。
- 还声
hái shēng
回声。
- 野声
yě shēng
指民间乐曲。
- 街声
jiē shēng
街市上的喧嚣声。宋 翁元龙 《水龙吟·雪霁登吴山见沧阁闻城中箫鼓声》词:“街声暮起,尘侵鐙户,月来舞地。”
- 声尘
shēng chén
1.佛教语。六尘之一。《圆觉经》:“善男子:根清浄故,色尘清浄;色清浄故,声尘清浄。” 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辱为僚友三十餘年,又膳部房与公同声尘之游,定胶漆之分。” 宋 范成大 《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诗:“岂惟背声尘,亦自屏杯酌。”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贤又四绝》之一:“年来世事已参商,但有声尘尚未忘。” 3.指名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自序》:“余声尘寂寞,世不吾知,魂魄一去,有同秋草。” 宋 李昉 《寄孟宾于》诗:“昔日声尘喧 洛 下,近年诗价满 江 南。”
- 称声
chēng shēng
犹称誉。 宋 无名氏 《<沉下贤文集>序》:“其后 杜牧 、 李商隐 俱有拟 沉下贤 诗,则当时称声甚盛。”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计二老母前后同居四十餘年, 李氏 妹又旌表著节,翕然称声於 白门 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