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墝垤
qiāo dié
地势较高的薄地。唐 柳宗元 《斩曲几文》:“稟气失中,遭生不完。託地墝垤,反时燠寒。”
- 墝埆
qiāo què
1.(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 宋 沉辽 《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 高 、 亷 、 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 2.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 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 五代 宋齐丘 《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 古北 之险,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墝埆,所谓天隙天陷,非敌所能轻入。”
- 肥墝
féi qiāo
见“ 肥磽 ”。
- 丰墙墝下
fēng qiáng qiāo xià
垣墙高大,而基址峻峭。喻根基不固。 汉 刘向 《说苑·建本》:“丰墙墝下,未必崩也;流行潦至,坏必先矣。”
- 墝瘠
qiāo jí
亦作“ 墝塉 ”。(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