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四
shù sì
1.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甘露 元年三月” 裴松之 注引 晋 干宝 《晋纪》:“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 2.犹言再三再四。多次。《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为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一日或数四引见。” 唐 李邕 《谢敕书及彩绫表》:“生臣存臣,至於数四;宠及问及,弥於再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女生前有手植桃树一株,在家圃中,临卒前数日,自至树抚摩数四,叹曰:‘吾数年心血也。’”
- 四隩
sì ào
1.亦作“四奥”。 2.引申为四方的邻国。 3.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 四墉
sì yōng
四周城墙。 《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 杜预 注:“墉,城也,用马祭于四城,以禳火。”参见“ 四鄘 ”。
- 四明
sì míng
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 。《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则直谓之 四明 。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气,觉与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汉 隶‘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 四礼
sì lǐ
1.古代加冠、婚嫁、治丧、祭祀仪式的合称。 2.旧时妇女侍奉丈夫的四项准则。
- 四逆
sì nì
中医学名词。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等病症。
- 四韵
sì yùn
亦称“ 四韵诗 ”。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 潘 江,各倾 陆 海云尔。” 唐 韩愈 《送温造处士赴河阳军序》:“留守相公为四韵诗歌其事。 愈 因推其意而叙焉。”《宋史·五行志三》:“ 大观 初,甘露降於 九成宫 帝鼐室。三年冬,降于尚书省及六曹,御製七言四韵诗赐执政已下。”
- 四流
sì liú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
- 四城
sì chéng
城的四处,全城。
- 四驰
sì chí
谓传播四方。
- 四穷
sì qióng
指鳏、寡、孤、独四种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鰥,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清 刘大櫆 《汪府君墓志铭》:“一家饶裕,而族有四穷,耻也。”
- 垂四
chuí sì
谓涕泪交流。两眼垂泪,两鼻孔垂涕,故称。
- 四疆
sì jiāng
四方的疆界。
- 四远
sì yuǎn
1.四方边远之地。汉 王充 《论衡·超奇》:“珍物产於四远。”《南史·刘穆之传》:“此虽小事,然宣布四远。” 2.指四方边远之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道人留笠》:“ 永康 青城山 ,每岁二月十五日为道会,四远毕至。” 3.四方。 唐 薛存诚 《膏泽多丰年》诗:“八方甘雨布,四远报年丰。”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 畅道 术似 君平 ,财如 邓通 ,赢的个车马填门四远里人传颂。”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
- 四通
sì tòng
谓与四方相通。
- 四国
sì guó
1.四方邻国。 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 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 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 宋 苏轼 《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2.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 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