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心吐胆
tǔ xīn tǔ dǎn
比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同“吐肝露胆”。
- 吐火罗语
tǔ huǒ luó yǔ
二十世纪初在我国 新疆 发现的用 中亚 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 吐鲁番 、 焉耆 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 库车 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 引新吐故
yǐn xīn tǔ gù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 嗽吐脓痰
sòu tǔ nóng tán
即嗽唾脓痰,指小儿咳嗽咯脓痰。
- 吐绶鸟
tǔ shòu niǎo
即吐绶鸡。
- 醉吐茵
zuì tǔ yīn
见“ 醉吐相茵 ”。
- 吐锦鸡
tǔ jǐn jī
见“ 吐綬鸡 ”。
- 吐火罗
tǔ huǒ luó
中亚 古国名。亦用为地名。我国古代也译作 兜佉勒 、 兜呿罗 、 兜沙罗 、 吐呼罗 、 土豁罗 、 覩货罗 等。在 葱岭 西,今 阿姆河 南一带。公元八世纪为 阿拉伯 所灭。
- 吐绶鸡
tǔ shòu jī
吐绶鸡科(Meleagrididae)的一种鸟。 头部有红色肉质突起,羽毛有黑、白、深黄等色。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 吐谷浑
tǔ yù hún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 辽 东, 西晋 时在首领 吐谷浑 的率领下西徙至 甘肃 、 青海 间,至其孙 叶延 时,始号其国曰 吐谷浑 。 隋 初, 夸吕 称可汗,建都 伏俟城 。 唐 时, 诺曷钵 可汗曾来朝,受封号。后为 吐蕃 所并。《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吐谷浑王 伏连筹 事 魏 尽礼。” 胡三省 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参阅《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通典·边防六》。 2.唐 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 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 北朝 马上乐, 周 隋 时与 西凉 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 唐 时犹存。《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 隋 世,与 西凉 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吐谷浑》,言 李靖 灭 吐谷浑 於 西海 上也。”
- 吐言
tǔ yán
1.说话。 2.指所说的话或所作文字。
- 吐奇
tǔ qí
1.出奇谋。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赞》:“昂昂 子敬 ,拔跡草莱,荷担吐奇,乃构 云臺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故藏器者珍於变通随时,英逸者贵於吐奇拨乱。”《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临危吐决” 元 胡三省 注:“吐决,谓吐奇决策也。” 2.发出异采。 刘师培 《文说·耀采》:“ 赵至 《入关》之作, 鲍照 《大雷》之篇, 叔庠 擢秀於 桐庐 , 士龙 吐奇於 鄮县 ,游记之正宗也。”
- 吐辞
tǔ cí
亦作“ 吐词 ”。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 吐陠
tǔ pū
土附鱼的别称。
- 吐珠
tǔ zhū
据《淮南子·览冥训》“ 隋侯 之珠” 汉高诱 注载, 隋侯 见大蛇伤断,用药敷治,后蛇衔大珠来报。 后因以“吐珠”喻报恩。
- 吐溜
tǔ liū
涌出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