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辞
tóng cí
1.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 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 , 恪 不听。”《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 同经
tóng jīng
同试一经;同治一经。经,指儒家经典。
- 同定
tóng dìng
犹跟着。
- 同气
tóng qì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此指同胞兄弟
- 同朝
tóng cháo
1.同僚。 指同在朝廷任职者。 2.一同朝拜。
- 同属
tóng shǔ
指同一属相者。
- 同队
tóng duì
1.犹同群。 2.同一队伍或同一队列。如:编队时,我和小王同队。
- 同节
tóng jié
同样的节度、规制。
- 同处
tóng chǔ
1.共存一处;同居。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枕中》:“ 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 2.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宋 苏轼 《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
- 同舆
tóng yú
亦作“ 同轝 ”。同车。形容亲密无间。
- 并同
bìng tóng
1.共同;一起。《东观汉记·张奂传》:“﹝张奂﹞使匈奴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 2.全同。《隋书·礼仪志五》:“今耕根车,以青为质,三重施盖,羽葆雕装,并同玉輅。”唐韩愈《袁州申使状》:“今既频奉文牒,前后并同,在愈不胜战惧之至。”
- 同量
tóng liàng
1.同等器量;与……器量相同。 2.等量齐观。 3.同样数量,等量。
- 同席
tóng xí
1.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后泛指同坐一处。 2.谓共席而眠。指过夫妻生活。 3.同一宴席。亦指参加同一宴席者。 4.指同学。
- 同品
tóng pǐn
同类。亦指同类者。
- 同文
tóng wén
1.同用一种文字。 《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译文字。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 符同
fú tóng
1.符合;相同。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如其所列,则与风闻符同。”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案古者国有史官,具列时事,观 汲 坟出记,皆与 鲁 史符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假设之辞》:“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 2.附和;赞同。《宋史·律历志三》:“ 雍熙 元年四月,布衣 赵垂庆 上书言……案《唐书》, 天宝 九载, 崔昌 献议,自 魏 晋 至 周 隋 ,皆不得为正统欲 唐 远继 汉 统,立 周 汉 子孙为王者后,备三恪之礼。是时朝议是非相半,集贤院学士 卫包 上言符同, 李林甫 遂行其事。”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劾 廷和 彭泽 结党乱政,符同奏啟,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