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之大吉
liū zhī dà jí
溜:趁人看不见走开;吉: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
- 万事大吉
wàn shì dà jí
吉:吉利,顺利。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 逢凶化吉
féng xiōng huà jí
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 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
- 撮泰吉
cuō tài jí
“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
- 从吉
cóng jí
1.谓居丧毕,脱去丧服,穿上吉服;或丧期内因有嫁娶庆贺或吉祭之礼暂易吉服。《晋书·隐逸传·孟陋》:“丧母,毁瘠殆於灭性,不饮酒食肉十有餘年。亲族迭谓之曰:‘ 少孤 !谁无父母?谁有父母!圣人制礼,令贤者俯就,不肖企及。若使毁性无嗣,更为不孝也。’ 陋 感此言,然后从吉。”《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唐 孔颖达 疏:“太保、太史有所主者,则纯如祭服,暂从吉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从吉》:“大祥毕,禫服终,踰月从吉,谓改服也。然后朝见或参选。” 2.旧时居丧期内参与他人庆贺之礼,多在书简上写“从吉”二字,本此。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从吉》:“三年之丧,乃凶礼之大者。世俗居丧而通名以庆贺,必书‘从吉’,失礼甚矣。”
- 避凶趋吉
bì xiōng qū jí
避开凶险,趋向吉祥。
- 习吉
xí jí
谓再卜重得吉兆。
- 台吉
tái jí
1.旧时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噶 ( 噶尔丹策零 )少年聪黠……诸台吉乐为之用。” 2.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 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 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有寝室,而不可遍及烝民。”
- 避凶就吉
bì xiōng jiù jí
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 纳吉
nà jí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币之前,男方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
- 借吉
jiè jí
旧指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成婚。《旧唐书·蒋乂传》:“臣闻里俗有不甚知礼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内,家既贫匱,旁无至亲,即有借吉以就礼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尝闻之。” 宋王溥 《唐会要·夺情》引 裴堪 疏云:“伏见駙马都尉 张茂宗 犹在母丧,圣恩念其亡母遗表,许公主今年八月出降,仍令 茂宗 借吉就昏。”
- 不吉
bù jí
1.不善。《书·盘庚中》:“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 孔 传:“不善不道谓凶人。” 2.不吉利。《左传·僖公四年》:“初 晋献公 欲以 驪姬 为夫人,卜之,不吉。”《史记·伍子胥传》:“ 随 人卜与王於 吴 ,不吉。” 巴金 《将军集·月夜》:“ 阿李 也很激动,他感到了一个不吉的预兆。”
- 择吉
zé jí
选择好日子。旧时婚丧祭祀等要择吉举行
- 初吉
chū jí
1.初时吉利。 2.朔日,即阴历初一日。
- 袭吉
xí jí
重得吉兆。 谓吉事相因。《左传·哀公十年》:“ 赵孟 曰:‘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 杜预 注:“袭,重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献终袭吉,即宫广讌。” 唐 柳宗元 《故温县主簿韩君墓志铭》:“又十有二日,龟策袭吉,祔于 咸阳 洪瀆原 先人之墓,礼也。”集注引 孙汝听 曰:“袭,因也。谓龟筮皆吉。”参见“ 习吉 ”。
- 逢吉
féng jí
犹言大吉利。语本《书·洪范》:“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汉书·王莽传上》:“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 唐 萧昕 《张公神道碑》:“愷悌君子,福禄绥之,宜其克享永年,亦既逢吉。” 宋 石孝友 《念奴娇·上德安王文甫生辰》词:“须信家世蝉联,乃翁遗范在,子孙逢吉。”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自 靖节 自作輓歌,近代名人沿结习为之,或数十年后尚康强逢吉,不几於欺谩当世耶?”